甚至老板本人也不一定清楚。 大周朝廷的一个郡县管辖范围都很大。 县令衙门负责管理整个县的各个方面,从劝农劝学,到刑事诉讼,县中的城市建设和水利建设,甚至连县民兵的操练,都得县令管。 而县令与手下、幕僚,加上所有的吏员,也只有一百余人。 一百多人听起来很多,但是处理这么多政务,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朝廷对于县令的审核,也主要侧重于辖区里的人口增长上。 所以商税的问题,县令想要管理,也没有能力管理。 大周的商税不算多,只占一年入账的百分之二,也就是一百征收二。 但是即便这样,商税依然连年降低。 钱多明说出的理由也很充足。 大周建国时的商税,比现在都多! 现在的商业,可比大周建国时繁华多了! 大周的大商贾,也比当初多得多。 但是商税却比当初还要少了! 这明显不合理! 钱多明觉得,这是因为商贾中,普遍都有偷税的行为。 钱多明认为,这是地方县令疏忽职守的原因。 朝廷要把商税的课程,放到对县令的审核中。 这个奏折一发,朝野立马动荡起来。 御史们全部指责钱多明的做法是“害民”! 御史们的观点也有理有据,如果把商税的增幅,算作朝廷考核的课程。 而县令级别的官员,升迁的标准就是考核。 如果连续不过关两次,就会免职处分了。 如此一来,为了能通过考核,肯定有县令会为了成绩,勒令百姓,弥补商税。 甚至有的寻常百姓,会因为商税征收破产。 这种事情,以往也有案例。 御史们说出了汉武帝时的教训。 为了在民间征收商税,汉武帝曾发布过诏令。 那个诏令,就是为了征收商税而发布的。 诏令的内容也很简单,便是大汉的百姓,可以揭发检举有钱人。 如果检举成功,那偷税的商户就被会查抄所有的财产,然后全家都被发配流放。 而罚没的一半财产,就会分给举报的人。 这便是诏令的内容。 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诏令,却引发了恐怖的效果。 汉武帝的国库飞速填满,但是史书上记载,天下的富豪,破产者十有八九。 这项政策甚至引发了几十万人的发配流放。 儒家也骂了这条法令千年。 被判定为残酷的法令。 所以钱多明提出的增加商税,考核县令之策,瞬间引发众怒! 李天却很满意! 他立马颁布诏令,支持内阁的这条新政! 这下子,御史们全部不说话了。 上次御史们被杖责后,面对陛下的命令,胆敢反驳的人愈发少了。 这次的诏令,是皇帝与内阁一起下达的命令。 谁有胆量反对? 反对陛下会被杖责。 反对首辅就可能被发配离京。 得到陛下支持的内阁,那是非常恐怖的。 这下子,在朝野的反对声里,钱多明的第一条政令开始了实行。 全国范围内征收商税,纳进县令的考核中。 若是没有遭遇天灾,商税依旧减少,那县令就要被追责。 这条法令立马开始执行! 这条朝中大臣都反对的诏令,在新邸报上一刊登,却备受百姓欢迎!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很仇富! 富人多纳税,大家可没什么意见。 而且许多富人都为富不仁的。 如果钱多明的第一条政令,只是让朝中大臣议论。 那第二条便遭受了强烈的反对。 钱多明觉得,许多百姓抵御灾荒的能力很差,时常会破产。 所以朝廷应该帮扶百姓,钱多明要求重新推行“青苗法”,向百姓开放低息贷款。 这个奏折一出,朝野的局势完全混乱起来。 这一切,倒是与已经离京的唐孝仁关系不大了。 作为这次的使相,指挥对波旦的作战,陛下的圣眷可以说非常重了。 朝廷破天荒的摆出了开府仪同三司的礼遇。 开府仪同三司,乃是种加官。 这个官位一直存在,只是封建王朝越是后期越难授予。 同三司,便是位同太傅太师太尉。 乃正一品高官! 在大周朝廷,一般都是死后才会追赠三司。 唐孝仁的三司头衔也不是授予,而是位同。 也就是与三司的待遇一样。 这在大周朝廷,可以说前无古人了。 而相比同三司,更为重要的是开府仪。 开府,便是开幕府。 也就是准许唐孝仁招募私人幕僚,授予官职。 这才是权力真正的关键! 这代表着唐孝仁拥有前方的人事调配,全断之权! 这也是因为战事前线太遥远,如果凡事都和朝廷禀报,那肯定没法及时处理。 但是唐孝仁也是非常激动,这意味着陛下的信任与重视! 唐孝仁乘坐火车,已经来到了泸州。 前内阁中书房掌事唐泽,原本就是唐孝仁的私人助手。 现在他也退下了内阁中书房掌事的职位。 唐孝仁开府仪同三司,唐泽变成了唐孝仁的幕僚长史。 幕僚长史就是正四品的官职,唐泽也跟着升官了。 唐孝仁和唐泽,正在讨论现在的朝中大事。 看见钱多明迫不及待的要推行青苗法,唐孝仁也长叹一声。 “这个青苗法,当初我和钱多明商讨过。” “但是阻力太大了,我就一直没能推行下去。” 唐泽说道:“这是为何?青苗法,不是朝廷给百姓低息贷款的好事吗?” 唐孝仁说道:“其实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实行青苗法了。” “青苗法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为王安石之变法,最核心的主题便是青苗法。” “自打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后代的读书人,便把责任归咎于青苗法上。” “认为青苗法是恶法,在读书人里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 “钱多明想要重新推行青苗法,当然阻力很大。” 唐泽疑惑的问道:“下官也知道王安石变法,但是青苗法为什么是恶法呢?” 唐孝仁说道:“宋朝士大夫这样说的理由,是王安石太操之过急,派下的官员为了实行青苗法,让不需要贷款的百姓贷款,反倒导致许多农民破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