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三章 各复归其根(1 / 1)

第117章 各复归其根 冯耀跟傅源相互介绍后,都默默地看着对方,心中暗自称奇。 片刻后,冯耀伸手,道:「听说西方流行握手,要不要握一个?」 傅源笑了笑,伸出手,冯耀主动握了上来,两人的手刚一接触,就隐隐有气在两人掌心进发,流转冯耀忍不住感叹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浩然之气,说是气,但主导的, 还是气中所蕴含的浩然之意!」 傅源也能感觉到,手心之间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不断的试图瓦解自己的浩然气,只不过自己的意志更胜一筹,能够抵御这种瓦解的力量。 想了想,傅源乾脆收回了自己的意志,顿时,两人相握的掌心,进发出无数的光点, 宛若星光,星光到处游走,恍如无数萤火虫在飞舞,光点渐渐稀松,最终全部消失在了冥冥中, 冯耀抬起左手,轻轻触摸,一股淡淡的莫名欢喜涌上心头,无根无源,只是欢喜· 此外还有悲伤,愤怒,恐惧—等等各种情绪跟欲望,舍吾迷离,无根无源的便出现在心间。 当然,还有冯耀最熟悉的先天一无。 「浩然之气,原来如此!」冯耀感叹道:「以你刚才的解释,人的天性散发的各种「恶」,以自身意志加以控制,使其归正,以「仁义」养之,得浩然之气。」 傅源也有所领悟,道:「天地始于元气,将天地间得各种气,梳理成原本的模样,使其「各复归其本」好手段!」 冯耀笑着道:「你我这也算是心意相通了吧?」 冯耀本身并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但却在刚才冒味的出言扰乱,并指责了傅源的教学, 并非是主动挑,而是感受到了一种冥冥之中的感应。 他在看到傅源的一瞬,就能感应到,傅源心中的别扭, 明明他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偏偏还要按照教材或者通俗的注释来解释,这就导致傅源心中出现了那麽一丝别扭,被冯耀感知到了,所以才会开口打断。 这种感应,傅源也有,在看到冯耀的第一眼,就感应到了他心中的好奇跟坦荡,所以丝毫没有介意。 两人松开手,傅源感叹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灵犀,又名通天犀,通天即为通神,心领神会。」 冯耀哈哈大笑,道:「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与一男子心意相通能说出「各复归其根」,你对道家修行也颇为了解?」 傅源点头,道:「稍有涉猎。」 「太好了!」冯耀欢喜道:「不瞒你说,我到现在才知道,自己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理解是错误的,那我对比儒学更加晦涩难懂的道学,恐怕理解错误之处更多了。」 「谈不上对错。」傅源想了想,道:「你所理解的人性向善,也是一种解释,并非错误。」 冯耀好奇道:「还请细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傅源伸手,引着冯耀到学堂外的石桌坐下,道:「就拿《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说,宋朝朱熹注解为「学习并时常复习」,你能说他错吗?」 冯耀问道:「那你是如何理解的?」 傅源道:「学到的东西,在恰当时机践习出来。」 冯耀愣了一下,道:「我觉得你的理解更好,更能对应后面的「不亦说乎」,学到东西,用出来才开心嘛。」 傅源笑着道:「但朱熹的注解,也恰恰对应了「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东西,得到新的理解,这本身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何况「不亦说乎」,也可以解释为应该把新理解的东西说出来。」 冯耀「额」了一声:「好像也能说得通。」 傅源摇头,道:「个人的理解归个人,无所谓对错,但朱熹注释的《四书》,在当时被列为科考标准,那麽想当官,想出人头地,那就只能按照朱熹的注释来。」 冯耀想了想,一拍大腿,道:「这不就相当于,朱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所有读书人身上了吗?」 傅源笑道:「所以啊「我注六经」,强调忠实还原经典原意,通过训话,考据等方式理解文本的客观内容。 而「六经注我」,将经典视为诠释个人思想的工具,强调融会贯通后表达自身见解, 层次不一样。」 冯耀点头,道:「一个「皓首穷经」,一个「学苟知本」。」 傅源叹了口气,道:「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乎!若是「皓首穷经」,那孔子就是在以个人意志,从自己的主观视角串改鲁国历史。 若是「学苟知本」,那孔子便是在通过微言大义,阐述自己的「道」。」 《春秋》是一本史书,而史书,不应该有自己个人的理解,只需要冷冰冰的记录即可就好像晋朝的董狐,是晋国太史,负责记录史书,在赵盾族弟赵穿弑晋灵公后,董狐就冷冰冰的记录下了「赵盾弑其君」,并未带入个人情感在内。 哪怕赵盾辩解是说赵穿所杀,董狐也用「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来申明,「弑君」之名应由赵盾承当,这就是写史之「书法」。 但孔子的《春秋》里,却注入了太多的个人见解,个人意志,已经不属于写史的「法」了。 冯耀挠挠头,道:「《春秋》,我没看过啊。」 傅源笑了笑,道:「无妨,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可。就好像你刚才的手法,虽然不知道你是怎麽做到的,但根子上的东西,还是在于「各复归其根」这五个字。」 冯耀点点头,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我这手段,就叫做「神明灵」。」 傅源道:「运用心机会使心灵变得迷糊,固执成见会阻碍我们的认识能力,因此「致虚」是为了消除心灵的障碍和澄清混乱的心智活动。」 冯耀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要实现致虚,就必须守静,心中得清静,方可「复其根」。」 傅源感叹道:「清静二字说的好啊,清者,不以浊扰,静者,不以动扰,想的清净, 就得摒除浊气,不动杂念,明见本性,也称明神。」 冯耀哈哈大笑,道:「这又对应了你对「人之初,性本善」的解释,人的本性,完善充备,不漏不缺,本性自足,这有何尝不是一种「明神」呢?」 傅源也笑了,道:「人性本恶,由本性散发的各种情绪欲望,名「恶」,也是人性之上的各种「伪」,去伪求真,是谓「修真」!」 冯耀连连拍手:「妙!妙!妙!道是道,儒是道,就连那小儿启蒙的《三字经》,同样也是在阐述修行真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