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穿越历史>徐吉标传> 第二十三章:江淮烽火起 延安志士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章:江淮烽火起 延安志士行(2 / 2)

同年3月29日,孙仲德、顾鸿等53人告别延安,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们沿着平汉路,先后辗转武汉、九江,抵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而后又从浙江金华转至皖南,最终到达新四军军部。一路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风雨兼程。

5月1日,军部下达任命,孙仲德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这一任命,不仅是对孙仲德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赋予了他在抗日战场上更为重大的使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些从延安走出的志士,带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奔赴各自的岗位,在江淮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谱写着壮丽的篇章。

1938年5月的延安,阳光洒满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中央党校内,13班班长程明远正沉浸在紧张的学习之中,汲取着革命理论的养分,为日后更艰巨的任务磨砺自身。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抗战形势对党组织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天,程明远突然接到中央指示,3日后务必前往长江局报道。时间紧迫,任务重大,这一决定如同一声激昂的号角,催促着他即刻踏上新的征程。

中央党校组织干事曹逸欧,同时也是程明远的同班同学,迅速为他开具了介绍信。这张薄薄的纸张,承载着党组织的信任与期望,是程明远肩负使命的凭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安排,程明远没有丝毫犹豫与迟疑。尽管心中满是对同学们的不舍,对延河水的眷恋,对宝塔山的深情,但他深知,革命的事业高于一切,个人的情感需服从于民族大义。

他匆匆收拾行囊,与十三班的同学们一一告别。同学们眼中满是祝福与期许,他们明白,程明远此去,是为了在更广阔的战场上为革命事业拼搏。程明远转身,最后一次深情凝望延河水,那潺潺流淌的河水,见证了他在延安的成长与蜕变;再看一眼宝塔山,那屹立不倒的宝塔,是革命信仰的象征,激励着他勇往直前。

随后,程明远毅然决然地踏上南下的征程。他的身影,在黄土飞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却带着延安赋予的坚定信念,向着长江局的方向大步迈进,去迎接新的挑战,为抗战事业开启新的篇章。

不久,程明远来到了武汉一所旧时洋房。这里站前为日本驻中华民国领事馆,现被长江局租用了。程明远通过了身着八路军军装的门岗的盘查。由王近群副官指引,来到了一间很宽敞的客厅门前。副官敲门,将程明远引到客厅,迎面遇到了好几位熟悉的面孔,其中有陈绍禹、秦邦宪、林伯渠等。程明远走上前去,与阔别多年的老首长一一握手问好。还没来得及坐下,又见一位老熟人,他叫刘顺元。他拉着程明远的手向各位首长介绍。陈绍禹道,我早就认识他了,老安徽活地图。秦邦宪道,我们打交道时间长。他在鄂豫皖交通站功劳不小。30年代初,安徽省委被破获后,是我力主让他挑起皖西北中心县委书记一职。明远接任后,不负众望,创造了和发展了那个时期共★★最鼎盛时期。明远同志作为工农干部,实属不易,不简单了。

程明远听到老首长们的夸赞,脸上浮现出谦逊的神情,诚挚地说道:“为党做事,这是我分内该做的,吃点苦根本算不了什么。”此时,刘顺元环顾四周,认真地征求各位首长的意见,试图为陈明远确定最合适的工作安排。

陈绍禹率先发言,神情严肃且认真地分析道:“目前安徽党组织才刚刚恢复元气,各县的党组织也在陆续组建,在这样的关键时期,程明远回到安徽,定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家乡的党组织建设贡献力量。”秦邦宪紧接着点头赞同,并补充说:“我们此前已经派彭康在六安成立了安徽省工委,我认为可以把陈明远分配到他那里,具体的工作安排,就由省工委来决定。”

程明远听完各位首长的讨论与决定,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依次向陈绍禹、秦邦宪等首长庄重地敬礼道别,眼神中透露出坚决与果敢。随后,他跟随刘顺元领取介绍信。当接过介绍信的那一刻,他深知这张纸承载着的是党组织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程明远小心地把介绍信塞在裤边里,仿佛那是他此次征程的“秘密武器”。

怀揣着介绍信,程明远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回安徽家乡的路程。一路上,他思绪万千,想象着即将投身的工作,憧憬着能为家乡的党组织建设添砖加瓦,为抗击日寇的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他的步伐坚定有力,每一步都踏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道路上,向着家乡,向着新的使命大步迈进。(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