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宝钞压根不算是货币,而是宋朝发行的一种国债。 一种能够交易的国债罢了。 完全是拿朝廷的信用背书。 而钱多明的方案,他想发行的纸币,是要拿金子抵押的。 钱多明在奏折中指着,现在大周的铜币和银币外流严重。 但因为倭国的金矿,黄金在不停地增加。 金币面额大,寻常商人和百姓压根用不到。 所以国库目前的金币,基本全是朝廷用来赏赐功臣的。 国库里有许多黄金。 钱多明的想法,拿国库里的黄金做抵押。 朝廷设立一个藏库专用来发行纸币。 而朝廷必须得给藏库存进黄金,才可以发行等额的纸币。 同时朝廷也承诺,只要持有纸币,就能在藏库里兑换等额的黄金。 也就是说,用金子做本位的货币! 钱多明的办法听起来虽然比宋朝的宝钞靠谱。 但是群臣仍然表示强烈的反对。 甚至连钱多明就任过的吏部尚书,也表示激烈的表示反对。 这时,齐顺义起身说道: “陛下,发行纸币的教训在先,不能不察啊!” 李天眉头轻皱。 只听钱多明说道: “陛下,现在朝廷金多银少,沿海城市已经出现钱荒,百姓只好以物易物。” “现在许多地方田税都得折算成银子缴纳,钱少以后,银子更贵,许多百姓因此破产。” 现在朝廷颁布了法令,田亩赋税,能直接缴纳银子。 尤其是在余杭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百姓早就不耕种田地了。 他们原本都是在南洋采购粮食,直接送去京都缴税的。 但是随着钱变少,想要凑足银子,百姓反倒得拿出更多东西来。 甚至因为卖不够,有些地区的百姓还得去借高利贷。 这也严重影响了余杭等地区的经济势头。 这时礼部尚书起身说道: “陛下,宋朝宝钞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随着宋朝法纪败坏,后来严重滥发。” “钱大人的初衷当然也是好的,但是有教训在先,百姓们怎么会相信纸币呢?” “臣觉得,发行纸币可以说吃力不讨好,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被百姓认可。” 好啊! 李天听的津津有味! 若是鼓捣不成功,一定可以败坏国运! 若是折腾成功,对国运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应该吧? 在李天看来,纸币与金属货币区别不大。 钱多明开口说道:“臣说的纸币,与宋朝宝钞当然是不同的!” “臣刚才说了,每发行一批纸币,都得在藏库里存入相等的黄金。” “然后在大周十大城市内,都会设立藏库。” “随时能拿等额的纸币,去藏库里兑换黄金!” “这不是拿朝廷的信用,而是拿藏库里的黄金,来为纸币信用背书!” 这下子,群臣沉默了。 齐顺义说道:“宋朝宝钞发行初期,也是可以兑换的。但是随着宋朝朝廷羁縻,发行宝钞越来越不规范。” “钱大人,你怎么能保证你的纸币绝对不会超发呢?” 钱多明说道:“宋朝宝钞可没有藏库中的黄金做抵押。” “并且我的纸币,不是在民间借钱,现在国库充盈,只是想缓解沿海地区的钱荒。” 这下子齐顺义也不说话。 但是其余几位尚书,依然强烈的表示反对。 户部也不认同这个方案,觉得纸币的信用已经被宋朝败光了。 压根不会有人相信。 李天听着大臣们的争论。 国事系统启动中! 是否发行纸币? 选项一:发行,百姓不认可,发行失败,大周国运:-5000点! 选型二:发行,发行成功,纸币流通,大周国运每月上升! 选项三:不发行,国运不变! 李天轻咳了一声,对钱多明说道:“钱爱卿,你对推行纸币,有几分成功的把握?” 这个问题问的钱多明一愣。 他当然明白纸币是好事,但是百姓未必这么觉得。 而且还有宋朝的前车之鉴。 更主要的是使用货币的习惯,是多年养成的。 换成纸币,恐怕有许多人不习惯。 钱多明说道:“臣的把握,有三四成。” 这下子群臣更加讥讽了! “只有这点把握,居然就拿出来说?” “三四成?这可是国之大事啊!” 李天摆摆手道:“肃静!” “既然首辅有三四成的把握,便尽管去作罢!” 这下子,众人全愣住了。 陛下居然支持发行纸币? 钱多明当然是大喜过望! 李天心中暗自窃喜。 三四成的把握,那大概率就是失败了! 只要失败了,一定可以败坏国运! 索性就好好整一整! 李天又说道:“但是纸币必须得设计精美,必须得下成本!” “绝对不可以出现假币!” “工部务必用心思,研究可以防伪的纸币!” “花多少钱也得弄出来!” 工部只能连忙应是。 这次殿前会议结束后,内阁直接越过户部,设立了一个直辖部门。 藏库。 后来在户部的提议下,改名大藏银行。 春秋时代,国家储存钱币的地方就叫大藏。 银行,属于发行纸币的机构,相当于银票的商行。 大藏银行的总行开办在京都。 分行分别开设在余杭、湘江、阳州等沿海城市。 另外在荆州和泸州广平,这两个贸易发达的大城市,也建立大藏银行的分行。 每个分行分别储存十万两黄金,用作发行纸币的保证金。 京都的总部,负责督造纸币发行。 而工部的铸币司,开设一个纸币部门,专程用来印刷纸币。 内阁首辅钱多明,亲自给新邸报投稿,讲明钱荒的危害。 钱多明还写到:“银钱外流,已经没法阻止。除了提高海防,严防钱币外流以外。发行纸币,是掌控银钱最好的办法。” “纸币与宋朝宝钞不一样,咱们大周的纸币,都是拿等额的黄金担保的。” “随时可以去大藏银行,用纸币兑换等额的黄金出来!” 但是钱多明的保证,百姓好像不太认可。 新邸报刊登以后,很快,第一批纸币就印刷出来。 但是在京都却反响平平。 不光商店不愿意使用纸币。 百姓也不愿意接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