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其他类型>李天唐含雪> 第166章西域各国躁动,觊觎都护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6章西域各国躁动,觊觎都护府(1 / 1)

还是查京出来的靠谱! 不知道杨振能给自已送来什么惊喜呢? 李天对于经营西疆当然没什么兴趣。 要不是接归仁军可以浪费钱财,败坏国运,李天才不会管什么西疆不西疆的。 但是如果朝廷可以在西疆持续性的耗血,那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就在李天思考西疆局势的时候。 杨振在张伦的带领下,率领两千士兵,开始翻越茫茫大漠。 漠北西边的大漠是成片的无人区,而西域各国就散落在这条丝路古道上。 在海上贸易还未兴起时,东方的瓷器和丝绸,只有经过丝路才可以运到西方。 在汉朝时,丝路便是重要的商路。 掌控丝路,便能牵制游牧民族,还可以压制吐鲁。 在大周以前,历朝历代都会建立西疆都护府。 湖城就是西疆都护府的大本营。 张伦已经前往大周,请求归国了。 此时的归仁军首领张炳昌,正在衙门里眺望东方。 大周朝廷会接受他们这支前朝的部队吗? 西疆的交通断绝,张炳昌并不知道大周的动向,此时他也只能焦急的等待。 不过归仁军要东归的消息,早就在西疆传遍了。 湖城,是扼守丝路的关键城市。 蜿蜒湖城而过的巨石河,是丝路上的关键河流。 只有巨石河周围才可以大规模的种植粮食。 这里是西疆的膏腴之地。 垂涎这里的人当然有许多。 只是中原王朝兴旺,归仁军的战斗力也不俗。 所以西疆各国,才没能攻占湖城。 但是现在归仁军要东归,湖城岂不是就无主了? 西疆各国都开始朝湖城聚集,想要打探归仁军的消息。 张炳昌也不想在东归之前,再搞出什么事情来,所以一直让归仁军隐忍。 在湖城西面的月国,是对湖城最感兴趣的国家。 月国的国王派出两千人的使节团,突然造访湖城。 张炳昌颇为头疼,月国人的心思昭然若揭。 但是现在整个归仁军都想返回大周,压根没有战意。 张炳昌只能接待了月国的“使节团”,并把他们安排在湖城周围的营寨里。 不光是月国人,车铖国,百康国也都派来了所谓的“使节团”。 他们都打算在归仁军撤离后,立马占领湖城。 湖城就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下,居然诡异的安定下来。 但是这一切全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杨振的队伍,还在茫茫大漠中艰难前行。 而此时富庶的浙江官场,再次迎来风暴。 淮河、余杭、浙江各郡县的盐务总督黄晓,处理完浙江府的盐务弊案。 从浙江布政使往下,三知府十四知县,全都被押往京都负罪。 黄晓一下子把整个浙江掀翻了! 现在余杭地区战战兢兢。 余杭的亏空虽然不比浙江大,但是私盐依旧泛滥。 现在黄晓这个瘟神要来余杭了,这下整个余杭都惶恐不安了。 余杭布政使倒是没有参与盐务弊案,但是余杭的动荡,依然让这名布政使大人十分头疼。 黄晓的动作很快,处理完浙江的案件后,立马就杀往了余杭。 黄晓并没有从官道走,住驿站,而是装扮成商人,从浙江府一路朝东,来到了余杭的地界。 现在的余杭,没有了阡陌水田交错的景象。 各项工程在余杭的乡野设立,烟囱冒着股股浓烟。 余杭现在成了仅次于泸州的煤炭消耗大省。 吕为宾在华江留下的织锦和缫丝产业,现在十分的兴旺。 自打废除海禁后,西洋和南洋的商人,也开始前往华江的码头。 不管是瓷器还是丝绸,这些全是畅销品。 尤其是一个叫做西印地的英吉利公司,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几十艘大船前往华江港。 不管是浙江府的茶叶,还是余杭的瓷器、丝绸织锦,他们全是有多少就买多少。 这群金发碧眼的蛮夷,甚至会因为争抢货物自已打起来。 而吕为宾在余杭实行的摊丁入亩,强迫豪绅低价兜售田地后。 余杭的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可以种自已的地,总比给豪绅老爷种地积极。 整个余杭可以说十分的安宁。 黄晓也觉得余杭比起浙江府,百姓要更幸福一点。 但是黄晓依然发现,余杭地区的私盐盛行,许多百姓都习惯性的私盐买卖。 看来余杭的盐务问题和浙江一样严重啊。 但是也对,天下的盐商基本上全云集在余杭。 余杭之所以亏空不大,是因为余杭开出的盐引占据了大周的一半。 正是因为收入巨大,才掩盖了亏空。 而余杭的盐引入账,也是逐渐减少的。 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余杭的盐务依旧败坏严重! 黄晓这一路微服私访,基本上每个府县都有擅自贩卖私盐的人。 待黄晓到了余杭布政使衙门后。 余杭布政使索性对黄晓说道: “黄大人,余杭倒卖盐引,早已蔚然成风。” “本官到任时也想过禁绝,但是效果甚微。” 黄晓也大吃一惊。 万万没想到余杭布政使如此直接。 余杭布政使是唐孝仁的学生,曾支持过吕为宾的摊丁入亩。 现在整个余杭实行摊丁入亩,百姓民生都改善了许多。 黄晓沿途也都听说,这名余杭布政使大人乃是清官能吏。 但是连布政使都难以解决这个难题? 黄晓这才明白,这天下的盐务问题究竟败坏到了何等程度。 黄晓诚心的问道: “布政使大人,盐务为何会败坏到这个程度?” 余杭布政使轻叹一声说道: “其实还是朝廷的体制问题。” “哦?” “自从大周立国后,就成立规矩,也不上涨各级官员的俸禄。” “对比前朝优待士大夫,当朝的俸禄少的唏嘘。” “即便是我,一年也才区区几十两白银的俸禄。” “但这些钱,不光要负责全家的吃喝拉撒,还得供养门客师爷。” “入不敷出。” 黄晓也点点头。 即便是京官,若是没有外快,也有许多人没法养活自已。 建国初期,物价很低,那时的俸禄还算比较富裕。 但是随着大周建国百年,物价也在不停地上涨。 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