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意思? 曾秉正有些慌了。 但他也反应了过来。 估摸着还真是陛下的意思。 否则陛下也不会命他找李祺报道。 可是真要这样做吗? 那……成何体统啊! “曾秉正,你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应该没少学些愚弄百姓的办法吧?” 听到这话,曾秉正心头剧震,脸色逐渐难看了起来。 这位帝婿驸马爷,看起来对士林读书人,意见大得很啊! 说到底,我们这些读书人愚弄百姓,还不是为了老朱家能够坐稳江山? 难不成你还想开启民智,淡化老朱家的君权? 真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愿意听你老朱家的号令? 那不是打着灯笼进茅房——找死吗? 曾秉正就想不明白了,皇帝陛下何等英明神武的帝王,怎就会听信这李文和的谗呢? 他梗着脖子问道“驸马爷此话何意?下官听不明白!” “很简单啊,字面意思。”李祺冷笑道“如你们这些程朱读书人,那有恃无恐的底气,还不是来源于你们能帮助朝廷愚弄百姓,稳固朝廷的统治?这话没说错吧?” “你们成天张口闭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都是如何愚弄百姓的坏水,搞出一套又一套的愚民之策,还有脸自称什么忠君爱民,真不知道你们哪里来的脸!” 曾秉正“???” 你大爷! 这话你能说? 还不是为了老朱家? 你堂堂一个帝婿驸马爷,怎么有脸说出这话的啊? 不过话说到这儿,曾秉正也算是看明白了。 这位驸马爷创办那大明新报,竟然是想要开启民智! 老朱陛下到底在想什么,这不是自己给自己的江山掘墓吗? “驸马爷,此大缪!” “百姓淳朴耕田种地自给自足,不四处流离,不胡乱迁徙,这是王朝稳定的前提,更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 “而读书人读书习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晓大义明辨是非,所以可入朝为官,可为天子牧民!” “倘若天下百姓如读书人这般开启民智,他们将会不满于当前现状,欲望如杂草般蔓延生长,届时何人还愿意辛苦劳作?” “驸马爷,心如欲壑,后土难填,一旦开了这道口子,只怕我大明江山不稳啊!” 这番辞恳切的话语,如果落到他人耳中,只怕会觉得是金玉良。 然而李祺是后世进步青年,听到这话只是觉得可笑无比,甚至觉得很是讽刺。 动用一些愚民政策,塑造信息壁垒,强行把百姓子民禁锢在乡野田地里面,给你们这些士绅缙绅耕田种地,生产粮食,这就是王朝长治久安的根基? 真他妈的可笑啊! “开启民智,让百姓了解朝廷大政方针,让百姓敢于反抗剥削压迫,这就是在动摇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那你的意思是,继续保持现状,任由读书人鱼肉百姓,奴役子民,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李祺冷笑到“曾秉正啊曾秉正,你果然是个投机分子,枉顾圣恩!” “你还记得,方才本王问你那句话吗?你方才如何回答的?” 曾秉正一怔,但他还是朗声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陛下圣恩无以为报,下官从不敢忘!只是……” “那你告诉我,你还没发迹前,大明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曾秉正一惊,不知该如何回答。 他还没发迹之前,任淮安府海州儒学正一职。 这学正秩正九品,是基层儒学官员编制之一,隶属于国子监,在官学里面任职。 曾秉正在这个位置上面干了三四年,自然了解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 别说百姓了,他这个九品学官都吃不饱穿不暖,时不时地还要靠家族接济,才能养家糊口,可想而知其他百姓过的是什么样子! 所以,曾秉正无以对。 李祺见状叹了口气,“怎么?你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 “你不敢说,我敢说,还早就告诉了陛下!” “天下百姓,十中有八九,沦为士绅佃户,剩下那一二耕户,还要替士绅缴纳沉重赋税,是也不是?!” 此一出,曾秉正眉头紧锁,久久都说不出话来。 乡野土地兼并之风,他一直有所察觉,却始终不敢面对。 因为,土地意味着一切,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亲眼目睹,海州士绅是如何兼并田地的,手段可谓是丧心病狂! 但李祺此刻所说的,未免有些太过夸大其词。 毕竟大明王朝方才鼎立,田地资源刚刚进行重新分配,哪里有他说的这般严重。 或者说,土地兼并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驸马爷此差矣!” 曾秉正此刻心乱如麻,所以硬着头皮出反驳。 “诚然,是有土地兼并之风,但远不及驸马爷说的那么夸张!” 李祺笑呵呵地点了点头。 “你说的不错,我说的有些夸张。” “但我想问你,继续任由士绅缙绅这般兼并下去,五十年后乃至一百年后,大明会是什么模样?你还觉得我在夸大其词吗?” 此话一出,曾秉正顿时怔住了。 五十年后? 一百年后? 大明……会是什么模样? 按照士绅缙绅的德行,估摸着李文和所,将会变成事实! 泱泱大明,亿兆子民,只怕十之八九都沦为了士绅缙绅的佃户! 剩下那一两成的耕户,还要承担本该属于士绅的沉重赋税! 富者阡陌连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谁都无法想象,这些平民老百姓,日子过得会是多么艰难! “自古历代帝王首重农桑,土地农桑也是我华夏延续至今的根基。” “不止是帝王,我华夏子民安土重迁,读书人如此,老百姓更是如此。” “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都是一大难题,此刻大明乡野间同样出现了士绅豪强兼并土地之风,虽然称不上严重,但确实已经影响到了朝廷的农税。” “待到五十年后乃至一百年后,士绅缙绅不会减少反而会随着科举而不断增多,他们兼并的田地也会占掉天下一大部分土地资源,届时百姓如何生存?” 李祺语气低沉,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曾秉正久久无,再次选择了沉默。 良久之后,他才给出一个提议。 “若是朝廷采取措施制止这等兼并之风……” “呵,制止?”李祺冷笑道。 “怎么制止?万一那些百姓是自愿成为佃户的呢?” “什么?自愿成为佃户?这怎么可能?” 曾秉正傻眼,他虽然刚正敢,但终究还是为官经验太少,以前只是个负责学政的九品小官,没啥经验可谈。 “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后,是可以减少赋税的,也就是说他名下的田地可以减免部分赋税,甚至动用某些手段避税!” “这样一来,就给了他们获利的机会,当地百姓为了逃避官府日益沉重的赋税,会将土地主动送给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也就是地方士绅。” “他们私底下签一个协议,此土地只是名义上送给地方士绅,借助其读书人的功名,就可以不向朝廷缴纳沉重赋税罢了,这叫做“投献”,乡野间并不少见,你如何制止?” 投献成风,如何制止? 曾秉正再次沉默。 如此……朝廷确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