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陛下开口。 通政司一众官员十天之内就赶到了天津城。 他们不赶过来也不行,这可是老朱陛下的旨意。 大明王朝第一任通政使,叫做曾秉正,也是个人物。 洪武九年,大明出现天变,“钦天监报五星紊度,日月相刑”。 这放在历朝历代,那都是足以影响政局的大事。 古人眼里,出现天变这可是老天爷的示警,不是皇帝昏庸就是朝有奸臣。 其实这真不能怪他们,要怪只能怪这个时代。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喜欢玩“君权神授”这套把戏,利用平民老百姓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称之为“天命”! 汉朝的董仲舒也十分识趣地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君主是上天选择的,如果君主有过失上天会降罪,从而将儒家与皇权捆绑在一起,确立儒教独尊的地位。 说白了,历代帝王就是借助这种莫须有的神秘感,来赢得天下子民认可与敬畏,以便他们更好地统御万民,主宰江山!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威严! 儒学“君权神授”这套理论,给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至于平民老百姓,他们只需要听从天子的命令就行了,愚昧且麻木的活着! 民智未开之前,历代帝王都是采取愚民政策用来统治百姓,儒学在这方面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就连那位至圣先师都说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等儒家圣,可想而知他的徒子徒孙们,又会采取什么措施愚弄百姓。 李祺现在要做的,就是办报纸开启民智,打消这劳什子神秘感,让天子走入民间! 而洪武九年这场天变,也给了曾秉正一场仕途机遇。 当时老朱陛下以天变诏群臣事,曾秉正上疏直,赢得老朱陛下的青睐,以监丞曾秉正为刑部主事,后不久置通政使司,命曾秉正为通政使。 说白了,通政司乃是老朱陛下为防中书省的专权而设置的“天子喉舌之司\",由于通政司的设置具有特殊使命,故而其最高长官通政使被赋予特殊的地位,为九卿之一,居监察院左都御史之后而在大理寺寺卿之前。 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均得参与。 凡是以下达上的所有公私文书,均由通政司上达天听,在京各衙门下发的公文、勘合,均由通政司验辨驳正。 故而通政司堪称“天子喉舌”,确实有“喉舌之司\"的特权,而通政使拥有随时觐见天子的权力,列为九卿也是理所应当。 李祺看着一张国字脸的曾秉正,那不怒自威的面容,即便是他看了都不免心生好感。 曾秉正也在打量着李祺,这位大明王朝的传奇人物。 他发迹不过两三年时间,之前压根没有机会与李祺接触。 虽然如此,但“毒士李文和”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整个大明上下没人不知道,更没人敢得罪。 这位帝婿驸马爷,说是大明王朝如今政坛的第三人,也丝毫不为过! 第一人,老朱陛下;第二人,监国太子标;第三人,毒士李文和。 只是曾秉正想不明白,老朱陛下让自己来李祺这里报道干什么。 曾秉正还在思考,却见李祺继续开口道“曾大人,昔年你直上疏,说了一大堆天人感应的理论,劝谏陛下励精图治,对吧?” 听到这话,曾秉正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毕竟这就是他当年青云直上的真正原因。 天变嘛,无非就是老天爷降下示警,逮着“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这套理论,劝谏皇帝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就行了。 说穿了,老朱陛下难道不知道这曾秉正是故意投机? 不,他当然知道! 但知道归知道,老朱陛下还是选择将此人给高高捧起,无疑就是做给士林看的。 此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老朱陛下对天下士林的认可与示好。 朕认同你们的理论,重用你们的人,你们还不感恩戴德,快快进入我大明为朕所用? 这里面的交易与算计,李祺也懒得去深究了。 “驸马爷说的不错,下官正是因此而晋升。” 曾秉正含笑开口,他摸不清这个李文和想干什么,只能笑着迎合。 “那么,我倒是想问你一个问题了!”李祺笑眯眯地看向曾秉正。 听到这话,曾秉正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驸马爷请问。” “曾秉正,你是忠于皇上,忠于大明,忠于百姓,还是忠于儒学,忠于利益?” 这曾秉正是个聪明人,所以才会趁机上疏,才能够青云直上,李祺很清楚这一点。 但正因为他是个聪明人,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程朱自前宋朝开始,就垄断官场晋升,形成的文臣官僚集团早已经是盘根错节。 通政司又是天子喉舌,将来李祺对程朱下手,他可不愿见到曾秉正从中作梗! 不过他这个问题,落到曾秉正耳中,却无异于是一记响雷! 忠于皇上,还是忠于儒学? 这对于在场三人而,都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良久沉默后,曾秉正做出了肯定回答。 “下官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 “好!曾秉正,记住你自己说的这句话!” 曾秉正听得云里雾里,不明白这李文和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然而李祺爷接下来这句话,却是令他面色大变。 “你通政司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整理内外奏疏,而是编辑一份报纸,就叫京城日报!” 曾秉正“???” 京城日报? 这是什么鬼玩意儿? 大明朝现在不是有邸报吗? 想着,曾秉正开口问道“驸马爷,我大明承前宋之制,设通政司和提塘官,专门负责官文报的收递工作。” “既已有了邸报,为何还要创设新报?” 听到这话,李祺摆了摆手,讥讽道“我说的报纸,不是你口中的邸报。” “这京城日报不是像以前那样给官员看的,而是给百姓看的,向天下百姓公开发售,所有人都可以买来观看翻阅,了解朝廷近期的国家大事与大政方针!” 此话一出,曾秉正脸色大变。 这大明新报,专门卖给百姓,让百姓了解朝廷的大政方针? 这……这怎么可以? 他顿时就急了,立马低喝道“驸马爷,此举绝不可为!” “先贤有‘乱之所生也,则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国家大事、大政方针若不慎密,统统兜售于市井之中,不但会丢了朝廷的威严,还有可能酿成大祸啊!” 顿了顿,他又冷声驳斥道“驸马爷,若真如此行事,朝廷威严何在?陛下威严何在?国家大事岂容市井小民非议?” 李祺也不废话,笑眯眯地给出了命令。 “这就是父皇的意思!” 曾秉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