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冬末,寒风如刀子般刮过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枯黄的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漫无目的的飘散。 元日在即,这本该是张灯结彩的日子,可是不管是长安城,还是整个大唐,都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街道上行人稀少,店铺的老板们无精打采的守着店面,偶尔有几个百姓匆匆走过,脸上也满是忧虑之色。 平日里繁华喧闹的朱雀大街,此刻更是一片冷清。 街道两旁的建筑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寂寥,曾经热闹非凡的集市也没了往日的喧嚣,只有零星的几个小贩在叫卖,声音听起来有气无力。 究其原因,是家中的成年男丁,此时都已经赶赴战场。 为了大唐的疆土,为了帝王的雄心,无数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 女人们守在家中,日夜为自已的丈夫,儿子担忧,她们不知道前方的战况如何,也不知道自已的亲人能否平安归来。 老人们望着空荡荡的家,默默叹息,眼中满是无奈牵挂。 每一个家庭都被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大唐都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之中。 谁心里都明白,今年的这个年,不好过。 两仪殿内,烛火摇曳,在墙壁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影子。 李义府手持着今年的军费开支账簿,神色凝重的站在李治面前。 那账簿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是一个个沉重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军费开支下面,便是裴行俭加急送来的军报,这封军报给整个大殿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气息。 军报上赫然写着生擒阿拉伯哈里发穆阿维叶,此时正被押送回长安的路上。 这个消息让原本愁眉不展的李治眼中闪过一丝欣喜。 他微微挺直了身躯,伸手接过军报,仔仔细细的阅读起来,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这封军报,也让李治的压力减少了许多。至少,到现在为止,大唐的疆土面积,打破了历史之最。 永徽一朝,疆土面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广袤的土地在大唐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可即便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李治的心中还是不满意。 还是不断有官员上书,他们的奏章纷纷递进两仪殿。 内容的意思也都大同小异。 朝堂之上,以几位尚书为首,辞恳切的进谏:“陛下,如今我大唐的疆土面积已经足够辽阔,西域之地广袤无垠,民族众多,风俗各异,连统治都成为了巨大的问题。” “这么多的百姓,也占据不了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 “我大唐还需要休养生息,接着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发展得差不多了,再去西征也不迟。” “而不是一鼓作气,赌上大唐的未来西征。” “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已经捡了大便宜,此次征战花费的钱财在可控范围之内,朝廷还扛得住。” “若现在收兵,则等于白捡了这么大的疆域,实乃明智之举啊。” 这些官员们站在朝堂上,你一我一语,神情真诚。 他们从民生、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此时收兵的好处,字字句句都似乎在理。 每天朝廷所要支出的白银,那都是海量。庞大的军费开支,如同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不断吞噬着国库的财富。 运输粮草、打造兵器、犒赏将士,每一项都是巨额的花费。 李治心里比谁都清楚,按照大唐现在的国力,征三百万将士,也只能维持一年。 一旦一年内打不下来,那么,才是整个大唐都要勒紧裤腰带的时候。 百姓们的赋税会加重,生活将更加困苦,国内的矛盾也会随之激化。 想到这些,李治的眉头紧紧皱起,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但很快,他的目光又变得坚定起来。 裴行俭确实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他老成持重,每一场战役都谋划周全,极少犯错。 可在李治看来,他的速度太慢了!太慢了!按照他的速度,永徽四年,能拿得下吗? 想到这,李治皱起了眉头,心中的焦虑如同潮水般涌来。 他在心中不断的盘算着,时间不等人,西方的势力也不会坐以待毙,一旦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日后再想征服就难上加难了。 “李义府,”李治的声音低沉,在寂静的两仪殿中回荡,“你去告诉众爱卿。” “这场仗,朕已经说过了,绝不收兵,就算要收兵,也不是此刻。” 他缓缓站起身来,眼神坚定的望向远方。 “朕就是要打的西方一百年一千年,不敢东望,要是能灭了他们,那就更好了。” “他们说的不错,现在收兵,我大唐确实捡了大便宜,而且,也没有伤亡多少人。” “最多两年的时间,一切都会恢复回来,可是,他们忘记了,现在朕独断专行,都有这么多人反对,朕都压不住那些反对之声。” “何况后世之君?” 李治的语气中带着无奈,“话是说的好听,现在不打,以后再打,那以后,还能再打吗?” “皇兄同朕说过,这西方,一定要拿下来。要狠狠的威慑他们。” “让他们知道,我大唐的威严不可侵犯!” “你去办吧,朕该说的也都说过了,日后,有哪位爱卿还想着要让朕退兵,别怪朕不留情面,给他们治罪了。” 李治的话语斩钉截铁。 “另外,叫吴天岩来。朕要见他。” 李治补充道,心中似乎已经有了新的谋划。 李义府听到李治的话,点了点头,恭敬地说道:“陛下,臣遵旨!” 随后,他小心翼翼的退出了两仪殿,只留下李治在殿内,独自沉思。 李治望着手中的军报和军费开支账簿,眼神中带着忧虑。 他知道,很难,但他的帝王之志,却从未动摇。 这场西征之战,必将成为大唐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义府走出两仪殿后,快步朝着朝堂走去。 寒风迎面吹来,他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官袍。一路上,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想着李治的话语,心中暗暗思量着该如何向众官员传达陛下的旨意。 这绝非易事,那些反对西征的官员们必定不会轻易罢休,一场激烈的争论恐怕在所难免。 来到朝堂,李义府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诸位大人,陛下口谕!” 原本还在低声议论的官员们纷纷安静下来,将目光投向李义府。 李义府将李治的话一字不差地传达了出来,话音刚落,朝堂上便炸开了锅。 “这怎么行!陛下如此固执,会毁了大唐的!” 一位老臣激动地说道,满脸的焦急痛心。 “是啊,此时收兵才是明智之举,陛下为何听不进去呢?”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脸上满是无奈。 也有一些年轻的官员支持李治的决定。 “陛下雄才大略,此次西征若能成功,必将名垂千古,我等应全力支持陛下!” 一位年轻的武将大声说道,眼神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得不可开交。 李义府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心中暗暗叹气。 他知道,这场争论不会有一个结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