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武学的品级,以及掌握的熟练度,就能够直接换算出对战力的加持程度。
在早些年,西方学者还对此进行过好一番冷嘲热讽,甚至是强烈抨击。
他们认为,这种精准换算的战力加持,简直是无稽之谈。
毕竟...
从西方土壤孕育出的高贵御术,都无法稳定地为御灵提供战力加持。
贫瘠的东方土壤,又怎么可能长出这种好东西呢?
但,事实胜於雄辩。
根据这些年不断產出的实验数据,武学带来的战力加持,被逐渐证明是真实有效的,並且十分稳定。
因为这就好比:
【两组身体素质一样的人,赤手空拳进行对决】
【a组只是普通人,b组则掌握著搏击技巧】
不管是擂台、街道、野外,亦或其他什么场景下进行实验。
数据都显示,隨著搏击技巧的掌握程度升高,b组的对战胜率也会隨之升高。
这便是武学加持的本质原理。
而御术呢?
【同样是两组身体素质一样的人,但却不让他们以赤手空拳进行对决,而是分发武器】
【a组拿大口径狙击枪,b组则是小口逕自动手枪】
在不同场景下分別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的综合数据,却会是——胜负接近五五开!
这是一个反直觉的结果。
毕竟,狙击枪和手枪的威力,区別如此巨大,怎么在胜率方面却拉不开差距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究其核心便是——【御术的適用场景有特定性】
在双方处在远距离的情况下,无疑是狙击枪完胜。
可一旦拉到近距离,就不好说了。
手枪能快速清空弹匣,狙击枪则可以充当烧火棍来挥舞。
这可真是一场难以判断胜负的战斗啊!
同理:
除了距离的远近以外,还有地形、天气等等因素,影响著御术的成效。
所以...
综合来说,在学习一门御术后,无法直接將其转换为『可量化的战力加持』。
这並不代表,学了御术之后,御灵的战力没有得到提升。
只不过,无法做到像『武学』那样,在各种场景下,都有一个稳定的战力增幅,而是会有很大的起伏变化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各有优缺点的表现?
实则不然。
单论优缺点的话,只能说:
【『武学』的修炼更依靠『御灵』;『御术』的学习更依赖『御使』】
而以目前的世界局势,不管是边境衝突,还是『死界』的魔灵侵扰。
这都意味著,御使们需要上前线进行生死廝杀。
在那种混乱、紧张的情况下,『御使』和『御灵』的配合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就导致,原本在练习时,能凭藉『御术』秀出一手极限操作的选手,很容易出现失误。
而一旦失手,可没有復活幣进行后悔。
因此...
从战场存活下来的御使,真正擅长『御术』的只是少数。
他们中的大多数,反而是『御灵』有著不错的『武学』造诣。
所以,【將战斗更多地交给『御灵』主导】逐渐成为『实战派』御使所推崇的主流观念。
並且...
主修『武学』的御灵,御使对其的真实战力水平,通常都会有著很清晰的b数。
遇到任何对手,都能很好地作出胜率判断,以此决定接下来到底是战是退。
至於那些主修『御术』的御使,由於自身战力水平的起伏不定,则往往会有一种谜之错觉:
【感觉对方比自己弱?】
可以秒杀!
【感觉对方比自己强?】
可以反杀!
【感觉对方不弱也不强?】
我剑也未尝不利!
嗯...风水轮流转。
目前西方的学术界,也在著手將『御术』进行战力加持量化的研究了。
但似乎並不顺利。
“唳——!!!”
在刘玄思索的时候,『银英鹰』的进攻已经袭来。
与先前一样,还是熟悉的起手式【睡虎初醒】。
不过...
在其快速俯衝之后,竟是忽地猛然一个翻身。
而后快速调整姿势,换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凶悍飞扑。
同时,那对闪烁锋芒的羽翼,亦是朝著『青雀』的咽喉径直割去。
【《五禽戏·虎篇》:翻身虎扑!】
“小心!”
目睹这番攻势的凶猛程度,刘玄下意识地呼喊出声,进行提醒。
然而...
『青雀』不仅没有避其锋芒,反倒是兴奋地主动迎了上去。
只见其那一对羽翼快速挥舞、击打对方背部的同时,它的双爪也是紧攥成拳,瞄准『银英鹰』的腹部不断招呼:
(给爷吐!)
『砰——』『砰——』『砰——』
在一连串的沉闷击打声中,再次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银英鹰』,悽惨地感受著腹背受击的殴打,口吐白沫地看向了自家御使:
(ヾ???)你想问啥倒是说啊...別光雇鸟动刑,然后一声不吭啊...
嗯...它算是弄明白了,今天不是让自己来实战的,只是找个理由来公报私仇的。
不就是用你手机偷偷点炸鸡而已,至於这么狠吗?
每天训练那么辛苦,还不能吃点外卖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