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缘起无常 吴曼,曾三度出家,三度还俗,最后一次还俗后自称莫名居士,加入了全性,在江湖上兴风作浪,王家几个长辈也都死在他手上。 这个人各种佛教佛理都是张口就来,但始终破不了无明,用他的原话是「我始终没办法真实的照见五蕴皆空」。 最后求到无根生(冯耀)这个掌门面前,无根生便陪他再次出家,剃发修行,最后为他守关,推了他一把,助他照见了五蕴皆空。 「蕴」,在佛教中,是「集合」的意思。 佛教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天下,为我独尊」,而其中的「我」便是一个集合体,其中包括了佛教通过照观发现的「我」以及「我」所经历的一切身心现象。 「我」这个集合体分五类,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的集合,具有形体,占据空间,可以被感官触及,并且会变化,毁坏的东西,佛教讲人的身体,叫做「色身」,也叫内色,就是这具臭皮囊。 而外色,就是能被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所感知到的外部物质世界。 比如执着于房子,车子,存款,亦或者自己胖了瘦了高了矮了,皮肤长痘了,等等情况,没有时焦虑,有了会害怕失去,失去时更痛苦不堪,这些都是对「色蕴」的执着,也是烦恼的根源。 受蕴,是「感受」的集合,当感官接触到「色蕴」的时候,内心瞬间直接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受蕴」,比如妒忌,羡慕,同情……等等。 其中又分「乐受」,让人舒适的感觉,比如吃到甜食的愉快,泡热水澡的放松,听赞美的愉悦……会让人产生「贪」,想要抓住它,永远延续下去,越多越好,如果失去,就会失落,不满足。 第二种叫「苦受」,让人不舒适的感觉,比如身体受伤的疼痛,听到批评的刺耳,面对失败的挫折……会让人产生「嗔」,想要摆脱它,消灭,厌恶,如果无法摆脱,就会愤怒,沮丧。 第三种叫「舍受」,既不愉快也不痛苦的中性,最多也最容易忽略,比如现在躺在床上的感觉,拿着手机的感觉,呼吸的感觉……会让人产生「痴」,要麽完全忽略它,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要麽觉得它无聊,没意思,内心对它漠不关心。 贪嗔痴三毒,便是来源于「受蕴」,对愉快上瘾,对痛苦抗拒,对中性麻木。 「想蕴」其实是个概念的集合,当人接触一个「色」,比如看到一个苹果,立刻就知道那是苹果,这就是「想」,咬一口苹果,感觉到了酸或甜,触动了「受」,就会「想」到好吃不好吃。 看到红灯就「想」到停,看到大车就「想」到危险,我们的语言文字概念知识,都离不开「想」。 但也容易被「想」所控制,比如当我们想到一个人是好人,就很容易忽略掉人的复杂性跟变化性。 申公豹说,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麽搬也搬不动,这便是被「想蕴」所控制了。 就好像一个品牌的包,商家宣传为奢侈品,让客户被「想蕴」控制,一想到这个包,就认为这个包代表了身份,有了它就能跨越阶层,没有它就低人一等,所以愿意花一两年的工资去买它…… 被「想蕴」控制的,往往都带有严重的偏见。 行蕴,就是意图,包括决心,动机,冲动,习惯,倾向,潜意识等集合体,表意识的决定做什麽,潜意识的想做什麽,都属于「行蕴」。 明知道熬夜不好,偏偏忍不住刷一夜的手机,这就是被「行蕴」所困扰。 识蕴,是认知的集合,识,就是儒家的「知」,「好好色,恶恶臭」的前提,是「知」道什麽是好色,恶臭。 色,受,想,行,识,共同构成了「我」这个独尊的主体。 比如「耳识」听到有人卖苹果,首先要认「识」那是苹果,而不是别的东西。 苹果真实存在,是物质,是「色」,继而有了「受」,看到苹果的瞬间,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苹果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再然后就有了「想」,「眼识」到苹果是红彤彤的,就想到应该是甜的,「眼识」到苹果是绿的,就想到应该是酸的,在脑子里形成第一印象。 之后就有了意图,甜的就想买一个常常,酸的就不打算吃了。 如果吃了苹果,那就通过「舌识」对苹果有了正确的「识」,知道它是甜的。 (扯远了) …… 冯耀既然能陪吴曼参佛,那自然不会只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的诚心去参佛,诚于佛。 因而他对佛的理解,也真正的参出了自己的领悟,若非如此,也没能力推吴曼关键的一把。 等冯耀将这一年的经历都说完后,才感叹道:「参佛后才发现,其中的深奥之处,不脱于道,五蕴皆空,光是一个「空」字,就能讲上一天一夜不止。」 傅源好奇道:「那何为「空」?」 冯耀道:「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缘起无常,就好像一行禅师曾经拿着一张纸,说这张纸里,有一朵云。 没有云化作雨水,树木就无法生长,没有树木,哪来的纸浆造纸?这便是缘起,众多条件聚合而生。 而这张纸里,还包含了阳光,大地,伐木工的劳作,造纸的工具……等等众多「非纸」的东西,这叫无常,因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 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世间的一切「色蕴」,都离不开缘起跟无常,而正是缘起无常,才有了我们生活的「色蕴」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傅源心头涌出一股明悟:「这就是佛家的因果论?」 因为有了云,雨水,树木等等缘起,有了阳光,大地,伐木,造纸等等无常,才有了「纸」这个果! 缘起无常是因,纸是果。 能通过一张纸,看到缘起无常,便是看到了因果,一切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因」,从而造就「果」。 傅源记得好像有一部电影,里面有个大块头和尚,看到过去鬼子兵杀人,就是因,却造就了女主角的死亡,这是果。 既然因果早已注定,又如何能逆转? 就好像傅源的穿越,说是生死簿的因果逆转,才让傅源穿越到现在这个时代,那他的穿越,到底是「果」还是「因」? 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陈俊源,造就了以后的傅源穿越?还是傅源的穿越,造就了现在的陈俊源? 他已经穿越了,他成了因果中的一个轮回,既是「因」,也是「果」。 傅源隐隐有了领悟,一直沉思着,心头的迷雾逐渐散去。 见傅源久久不说话,冯耀奇怪的推了推,道:「阿源,你在想什麽?」 傅源醒了过来,脱口道:「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是一个轮回,从他穿越开始,既是起点,也是终点,这个轮回已经成了一个圆满的圆,首尾相连,到此为止,这便是「此生已尽」。 不是傅源整个生命的尽头,而是他生命中的一段「梵行」,一段轮回,一段因果的尽头。 冯耀欣喜道:「你也穿过去了?」 「嗯。」傅源吐了口气,道:「下次回来,把你参过的佛经,也带一份回来给我参参。」 冯耀直接掏出一卷书:「有啊,他化自在天魔咒,我赢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