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贼与观 等冯耀讲完,傅源才好奇的问道:「为什麽你不能化解药物之毒?」 冯耀瞬间理解了傅源的意思,沉思起来。 既然万物都是由气构成,他的神明灵难道仅仅能梳理还原人体先天一炁的转化? 既然如此,那他又怎麽能将傅源的浩然气还原的? 浩然气中各种被归正的情绪跟欲望,这种无形之物都能以气的形式还原,那有形之物呢? 沉思许久,冯耀才开口道:「执天之道,观天之行,尽矣!这世间有形的万物皆是天道所成,我若能梳理还原,那我就是天道了……不过也不是不行……」 傅源跟冯耀异口同声的道:「盗天机!」 傅源笑着道:「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既然无法「执天之道」,那「盗取天机」也是一种办法。」 现阶段,冯耀的神明灵只能梳理还原包括先天一炁在内的人体之气,未来能不能还原天地之气,还要看冯耀自身的领悟。 修行是个很私人的东西,傅源只能说明其中道理,但具体领悟,还要看冯耀自身的神明灵。 因此,这个话题浅谈则止,冯耀转而开始讲述自己这大半年的经历。 无非就是到处走走看看,然后遇到了全性,加入了全性…… 冯耀从小就在义庄长大,看多了死人,也由于义庄的位置,看多了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一直都在「观」人,无论生死。 「观」的多了,冯耀能看得起他人,继而也能看得清自己,变得很通透。 「有识之士」跟「有志之士」不是一回事,人们常把「知」跟「识」放在一起讲,知道的越多,见识就越广泛,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麽回事。 冯耀是「有识之士」,傅源则是「有志之士」。 冯耀为傅源讲述他的游历经历,来增加傅源的「识」,而傅源为冯耀理清其中的理,来梳理冯耀的「志」,二人才能这般相得益彰。 …… 过完年后,冯耀又一次出门离开。 傅源的生活一如既往,每天教书,自己看书,雷打不变的在陈三小姐门口打个招呼。 这种枯燥的生活,一般人会觉得自己是在「忍」,但傅源却「安」于此,心态不一样,反而越过越安逸。 传说列子得道后,归于家中,就是每天养鸡喂猪,给妻子做饭,平平淡淡的生活。 于列子而言,道就是如此的简朴,平淡,云在青天水在瓶,本就如此。 所以列子贵「虚」,但傅源却不「虚」。 他虽然安于平淡,却每天都在在生活的各种小细节中克己修身,调整心灵状态,反省己身。 比如吃饭,吃的什麽不重要,但每口饭都要细嚼慢咽,咀嚼的同时,心思也专一于此,心至诚,所以哪怕食物不算丰富,但消化的特别好。 其他读书,看报,教书,写字,画画……等,皆是如此。 心灵越发的澄净。 某一天,傅源就在冥冥之中,感应到了某个与他心神相应的东西。 那是傅源的「定风波」。 这种感应跨越了时空,就好像两个不同的时空,却因为同一个锚点,彼此之间有了联系一般。 从这一天起,傅源的手腕上,就多了一抹翠绿的印迹,从最开始的一个斑点,逐渐成了手腕上的一圈。 傅源相信,只要坚持「诚」于这种感应,早晚有一天,他能从未来,将「定风波」召唤到现在来。 …… 年底的时候,冯耀又回来了,这次带了一笔钱。 这个时代的货币有很多种,主流是袁大头,银元,北洋政府发行,此外还有小头,孙像币,帆船币,张币……等等。 冯耀带回来的,各种货币都有,从这些货币里,就能看出,这笔钱来自不同的地方跟军阀。 后来傅源才从冯耀口中得知,全性需要钱,一般都是靠偷靠抢,狠一些的不仅掠财,还要杀人,还是冯耀出面,找了不少有钱人来供奉,解决了全性的财政问题。 也因此,冯耀在全性里露了脸,虽然还没当上掌门,但至少有一部分全性愿意听他的了……主要是冯耀不会做多馀的事。 全性的人也不喜欢有人头顶管着管那的。 冯耀带钱回来,最开心的还是陈三小姐,第二天的酒桌上,傅源明细能感觉到陈三小姐的心情很愉快,看冯耀的样子,昨晚过得也挺不错的。 最⊥新⊥小⊥说⊥在⊥⊥⊥首⊥发! 这一年,冯耀还是跟去年一样,跟在全性门人身边,不管,只「观」。 唯一值得叙述的,是冯耀认识了一个朋友。 傅源很是惊讶:「朋友?难得从你口中听到这个词。」 冯耀哈哈大笑,道:「人家可是术士家族的,却能跟我一个全性聊得来,还为我加入了全性,难道还不够「朋友」二字吗?」 傅源笑着道:「朋,志同道合,友,相辅相成,你口中的这个术士,不简单啊。」 冯耀点头,道:「他叫谷畸亭,对气局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加入全性,不管闲事,也不做恶事,就是为了观人观气观性,这一点与我相同。」 傅源叹了口气,道:「有个词叫「旁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有的时候,旁观者未必清。 就好像悠闲地小鸟看得见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麽会执着于海洋。 有时候袖手旁观,是难以厘清是非得失,兴衰成败的。」 冯耀会意,道:「旁观者,不求他诀,只乞与长生。」 傅源认为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很难有感同身受,刻骨铭心的体验,冯耀确认为「千经万术,惟在心也」,超脱利益纠葛,更能看清本质。 这是道家跟儒家的理念区别。 儒家重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种先天的良知良能所带来的深层次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来明悟本心。 而道家直指本心,其他的都是妄谈。 傅源也没有反驳,只是叹了口气,道:「只有圣人才能生而知之。」 人有一颗本心,以及本心之上的各种人为的「伪」,只有圣人才能直指本心,普通人一生都被困于各种「伪」,不得解脱。 儒家,就是针对各种「伪」而出的解脱之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