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合肥周边的县区也受到这股革命热潮的影响。像寿县、凤台等地,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领导着当地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与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徐吉标和张家三姐在途中,深切感受到这股澎湃的革命力量。他们路过的村庄里,时常能看到墙上新刷的革命标语,村民们望向他们的目光中,不再是麻木与恐惧,而是充满着希望与斗志。每一次与接头同志的秘密会面,都能听到新的胜利消息,看到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
尽管前往庐江的路途依旧危机四伏,敌人的搜捕愈发严密,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如同这已成燎原之势的革命火种,必将烧毁旧世界的一切腐朽,为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带来光明与新生。
徐吉和张家三姐顺利在庐江完成信件传递,这一关键任务的达成,让他们心中的大石落地。然而,革命工作的间隙,生活的现实也需兼顾。归途中,他们来到槐林嘴,徐吉标将要执行新的任务,并且,购置了一些蚕丝渔网。
这些蚕丝渔网,看似只是普通的渔具,实则蕴含着他的多重打算。一方面,作为以捕鱼为生的家庭,优质的蚕丝渔网能提升捕鱼效率,增加收入,保障家人的基本生活。在那个动荡年代,每一份稳定的收入都如同黑暗中的烛光,为家庭带来温暖与希望。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掩护。带着渔网赶路,他们能更好地伪装成寻常的渔民,在敌人的盘查面前,显得更加自然合理,降低因频繁执行秘密任务而暴露身份的风险。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任何一个细微的破绽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而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他们在长期革命工作中积累的智慧。
此外,徐吉标或许还考虑到,若条件允许,多一些渔网也可分发给周边贫苦的渔民,借此团结更多群众。在革命的道路上,群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能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为革命事业争取更广泛的拥护,如同在民众心中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等待合适的时机生根发芽,为革命的燎原之势增添更多助力。
就这样,徐吉标和张家三姐带着蚕丝渔网踏上归程,渔网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期许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徐吉标和张家三姐撑着小船,缓缓抵达槐林嘴的马尾河渡口。河水悠悠流淌,渡口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他们熟练地将船稳稳停泊,系好缆绳,踏上这片陌生又肩负使命的土地。
两人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张家三姐抱着孩子,先后经过井字港和小魏村。一路上,田园风光如画,可他们无心欣赏。小魏村的炊烟袅袅升起,村民们在田间劳作,看似平静的景象下,却隐藏着他们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深深忧虑与期许。
很快,他们来到了槐林嘴老街。老街古色古香,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徐吉标和张家三姐穿梭在人群中,表面上是普通的行人,可眼神中却透着警惕与专注。他们一边佯装挑选商品,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一边寻找着购买蚕丝渔网的合适店铺。
在一家看似寻常的渔具店前,他们停下脚步。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渔具,老板热情地招呼着他们。徐吉标仔细挑选着蚕丝渔网,与老板讨价还价,看似寻常的交易过程中,他实则留意着周围是否有可疑的目光。张家三姐则在一旁警惕地观察着街道上的动静,留意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在这充满烟火气的老街上,他们小心翼翼地完成着购置渔网的任务,每一个举动都关乎着家庭生计,也关乎着革命工作的安全,他们的身影,融入了老街的喧嚣,却又带着不为人知的使命与坚定
徐吉标和张家三姐抱着孩子,缓缓走进一家木匠铺子。铺子内弥漫着清新的木屑香气,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排列整齐的木料和工具上。一位老师傅正专注地刨着一块木板,刨花如卷曲的蝴蝶纷纷落下。
看到有人进来,老师傅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觉,旋即又化作热情的笑意:“两位,要点啥?”徐吉标笑着回应:“师傅,我们想看看有没有合适孩子坐的小凳子,孩子一天天大了,得有个专属的小板凳。”说着,他轻轻拍了拍怀中的孩子。
老师傅放下手中工具,擦了擦手,从里屋搬出几个样式各异的小凳子。徐吉标和张家三姐一边挑选,一边与老师傅闲聊。看似不经意间,徐吉标压低声音:“最近风声紧,组织上有啥新消息?”老师傅微微一愣,随即不动声色地靠近,同样低声说道:“情况不太乐观,敌人加强了排查,传递情报得更加小心。上面交代,近期有重要行动,务必保证联络畅通。”
张家三姐眉头微皱,轻声问:“那我们该怎么做?”老师傅看了看四周,确保无人偷听,缓缓说道:“接下来几天,会有新的情报交接点,具体位置我稍后传给你们。传递情报时,尽量伪装成普通买卖,别引起敌人怀疑。”
徐吉标默默点头,挑选了一个小凳子,付了钱。离开前,他低声说:“放心吧,师傅,我们一定完成任务。”三人眼神交汇,彼此心意相通。在这看似平常的木匠铺交易背后,一场关乎革命成败的行动悄然布局,而徐吉标和张家三姐,又将肩负使命,踏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