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穿越历史>徐吉标传> 第十七章:合肥十兄弟 吃酒换帖情谊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合肥十兄弟 吃酒换帖情谊深(2 / 2)

此时的程明远,已然在心中做出了决定。他深知,只有跟着共★★*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为民除害”的理想,才能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寻得一条光明大道。于是,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陈明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共★★的道路,准备以自己的热血与力量,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一切。

北伐军占领南京后,为安徽省长陈调元十分恐慌,于1926年年底向北伐军投降。于是党组织派柯庆施、周范文和国民党左派沈子修、朱蕴山等在安庆成立了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1927年3月,舒传贤化名夏维宁,霍山人,任安徽总工会筹委会委员长。程明远参加了由舒传贤领导的合肥地区的黄色工会。大革命失败后,舒传贤回乡开展革命工作。5月在武汉成立了***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柯庆施任书记。便相继成立两个中心县委,其中六安县委由舒传贤和萧方负责。

1926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合肥城被一片肃杀之气笼罩,但在这冰冷的表象下,一股炽热的革命力量正悄然孕育。

张开泰,这位来自府北乡鲍家岗的热血青年,化名瞿伯平,怀揣着革命的火种,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归来。与此同时,张定武,肥东华为小河湾人,化名张伯平,也受党的指派,中断在安大的学业,从安庆回到家乡。他们都肩负着特殊使命——在合肥开展组织活动。

寒假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契机。两人虽来自不同地方,却因共同的理想与使命产生了交集。张开泰的妻子王大姐娘家在合肥北门双港开米行,而张定武的姐姐也住在北门附近,借助这层地缘关系,两人顺利取得联系。

起初,为便于开展工作,他们以金兰兄弟为名,通过换帖结拜的传统形式,拉近彼此距离。此时,参与他们活动的仅有寥寥几人,但这些人皆是志同道合之士,对革命事业充满热忱。

他们以实习青年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在合肥的土地上播撒革命的种子。尽管当时力量微薄,前途未卜,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每一次秘密的集会,每一次低声的商讨,都在为合肥地区革命组织的壮大积蓄力量。这星星之火,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燃成燎原之势,为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的革命事业带来新的曙光。

1927年元月的一个寒夜,合肥城被浓稠的夜色包裹,冷风呼啸着穿梭在大街小巷。然而,在省立医院附近张开泰的家中,却洋溢着一股热烈而庄重的氛围。屋内烛火摇曳,映照在十张年轻而坚毅的脸上。

这一晚,合肥十人团组织正式宣告建立。成员们来自合肥周边不同的地方,怀揣着共同的理想与抱负,齐聚于此。

崔孝斋,来自府北乡,与张开泰有着亲戚关系,经张开泰介绍加入。他目光坚定,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柯武东,梁园柯家岗人,由张定武引荐。他身姿挺拔,带着一股果敢与英气。

张建之,肥西高刘集张五方人,为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周味韶(周绍奇),肥西周大湾人,眼神中透露出聪慧与沉稳。程明远,这位在合肥以木匠为生的有志青年,经张建之、张开泰两人介绍,毅然投身其中。此时的他,放下了手中的木匠工具,拿起了革命的“武器”。

徐梦观,又名许学成,住肥西高刘集柳村郢子,在张建之的引领下,加入了这个充满希望的团体。颜文斗,肥西三河镇人,当时在合肥读书,辗转于小书院合肥九中与正谊中学合肥三中。他家在城里生意有股份,被大家称作“小老板”,经张伯平(张定武)介绍,踏上了革命之路。何旭东,又名何世西,住肥西二十埠葛小郢,也成为了这个组织的一员。

按照年龄,张定武被尊为老大,他沉稳大气,颇有兄长风范,为众人指引方向;张开泰位居老二,热情果敢,积极推动组织各项事务;程明远排行老三,带着木匠特有的踏实与坚韧;周味韶为老四,以其聪慧为组织出谋划策;崔萧斋老五,憨厚可靠;张建之老六,思维活跃;何绪东老七,踏实肯干;柯五东老八,勇猛无畏;徐梦观老九,认真细致;颜文斗老十,年轻且充满活力。

他们围坐在一起,吃酒换帖,庄重地立下誓言。这十位青年,如同十颗璀璨的星辰,在合肥的夜空中汇聚,即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与变革。从这个寒夜开始,他们的命运与合肥的革命事业紧紧相连,共同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热血的征程。(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