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冬天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季节 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当米哈伊尔他们正专心致志地筹备新一期杂志的内容的时候,远在巴黎的《世纪报》编辑部,同样是一副热闹非凡的景象。 只不过《现代人》算是相对比较纯粹的文学杂志,而《世纪报》则完全就是面向大众,同时经营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商业化运营,一切都为了能卖出更多份报纸服务。 于是这家报纸一方面刊登故事性质强的连载小说吸引读者,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报导社会新闻与犯罪新闻,为了能够吸引住读者,他们往往采用具有煽动性质的标题来调动公众的情绪。 像什麽:「格拉斯接血案:凶手持斧夜袭富商全家!」丶「巴黎贵妇毒杀新人,庭审现场昏厥三次!」 再就是大肆报导名人丑闻,引起各种对立以激发读者的情绪等等等等。 依靠着这些内容和低廉的价格,《世纪报》无疑是这一时期巴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同时在公共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像《世纪报》这样的报刊,已经开创性地依赖GG而非订阅费来牟取利润。 GG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不过基本上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给钱就能刊登GG。 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世纪报》的格调确实不高,也时常成为部分正统杂志报刊的击对象。 只是在《世纪报》的编辑吉拉丹看来,订户多收入高就足够了,至于其它什麽东西,在钱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正因如此,吉拉丹平日里压根就不会多费心思在阅读上,也不会想着去查证某些新闻的真实性和蕴藏在其中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他而言,想出一个又一个劲爆的标题,写出一篇篇调动读者情绪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正经事。 但是最近的话,为了赶上一个热度不小的新闻,吉拉丹也是真的专门抽出时间去阅读一位俄国作者用法语写成的小说,这种事放在以前他只会觉得自己是疯了,但是真的读过了之后,吉拉丹颇为意外地发现这篇小说似乎真的很不错。 当然,不错归不错,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吉拉丹根据这篇小说编造出了一则《一串假项炼竟让一位美貌少妇付出十年》的假新闻,并且在有关这篇小说的论战中反覆横跳,一会儿说什麽「俄国作家的水平已全面超越法国作家!」,一会儿又赶忙发出声明,这篇小说实在是烂,俄国作家的作品就像英国佬一般低劣。 阅读是阅读,工作是工作,这种行为看似左右脑互搏,实则只是尽可能地吸引到观点各异的读者们罢了。 不得不说的是,最近关于这篇小说以及这位俄国作家的讨论属实是有些热烈了,除了这篇法语小说以外,就连他的那些翻译过来的俄国小说,都引起了很多法国文学界评论家的赞赏。 即便是在法国的民众们那里,也引起了不小的共鸣和反响,相当一部分民众觉得这篇小说对于巴黎愈来愈盛的浮华风气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与此同时,主人公坚持还债的品德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至于那些翻译过来的俄国小说,质量说实话也高的不像话,简直就不像是俄国作家能够写得出来的东西。 正因如此,据说刊登了这位俄国作家的小说的几家杂志,它们的销量在最近几期明显增长了不少,与此同时,巴黎的其它杂志和报刊也借着这个机会刊发了不少博人眼球的文章和新闻,可谓是尝到了不少甜头。 但这件事既然已经发酵了好一段时间,那麽事到如今,这股出人意料的风浪其实已经在慢慢平息了,毕竟再怎麽说,这是一位外国作家,能够引起巴黎文学界和巴黎人民的好一阵子讨论,就足以让他感到荣幸了。 至于更多的,难不成他还指望他的文章能在巴黎掀起滔天巨浪丶引起所有人的关注不成?这完完全全就是在做梦。 从来没有一位外国作家能够在巴黎达成这样的成就,更别说还是以野蛮粗鄙闻名的俄国了。 但不管怎麽说,吉拉丹靠着这件事可是写出了不少文章,甚至说在这场风波当中,他的其中一篇文章可谓是引得文学界和广大民众一片哗然,而这篇文章抽象一点来说就是:《仲马直言这几篇小说他要跪着看!》 对于巴黎的文化界和公众来说,仲马的名字当然不会陌生,尤其是去年他刚连载完《三个火枪手》,今年依旧在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这两部小说为他带来了庞大的财富的同时,也是让他的名声又达到了一个顶峰。 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对于这几篇小说竟然是这样的态度? 而之所以敢写这样的文章,除了吉拉丹跟大仲马有着不错的关系以外,他其实也真的在某次谈话中听到了仲马对这位俄国作家有着很高的评价。 总之这篇文章算是半真半假,有时候搞新闻就得这样,太假的没人看,太真的人们又缺乏兴趣,那肯定就得两两结合一下。 不过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当有人拿着这篇文章去问大仲马的时候,大仲马似乎并未完全否认这种说法,只是不满地抱怨巴黎的报刊总是喜欢过分地夸大事实。 总之这件事都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吉拉丹觉得差不多是可以收手了,而且不出意料的话, 接下来估计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看到这位俄国作家的名字,甚至说之后将永远都不会再看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能够在巴黎的文坛闯出一点名声,想必他已经用尽全力并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了吧? 这种情况下,估计这位作家是要沉淀很久一段时间了,而他掀起的这阵风浪,对于每时每刻都在产出各种各样的文字的巴黎似乎也算不了什麽。 所以比起继续关注这件事,吉拉丹倒是更加关注《世纪报》接下来到底该从哪位大作家手中要来一部合适的长篇小说进行连载,最好的人选无疑还是大仲马,他在去年已经用《三个火枪手》再次证明了他在通俗小说这一块绝对的实力。 但这位大作家实在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作家,就比如如今在巴黎报刊上连载的小说是按行收费, 于是他便在《世纪报》上连载《三个火枪手》期间,引入了不少说话言简意的人物,无论回答什麽往往都只用一个单音节,而且对话往往出奇的多。 这就导致后来《世纪报》不得不推出一项规定,那就是一行的字数如果不超过半行,就根本不算,于是大仲马便开始干掉那些他只是为了水对话才引进来的人物。 现在的话,大仲马正在别的报刊上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至于那位巴尔扎克,即便他现在手头紧得要命,恨不得把所有的长篇连载都包下来,但他的长篇小说一开头的那种对于地点的长描写,似乎并不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所以还是得考虑一下别的人选才行啊...... 当然了,即便想破脑袋,这位《世纪报》的编辑估计也永远不会将有些东西联系在一起。 而当巴黎关于米哈伊尔小说的热度已经趋向尾声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在俄国却是刚刚开始,原因自然就是路途遥远,很多实时消息都不能及时地送过来,因此巴黎人对于米哈伊尔的法语小说具体是个什麽评价,一直以来圣彼得堡的很多人其实都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 知道确实不简单,但究竟厉害到什麽程度,似乎也确实讲不出来。 但等来自巴黎的报纸丶文学刊物上的评论等东西一到,屠格涅夫便当即拿着此类参考文献去证明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顺带开始清算一些嘴硬的家伙,与此同时,由于来自老巴黎的资本主义大手在标题党这一块属实是有些不简单,总之有些新闻和评论还真是把有些俄国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什麽?法国大作家都得跪着看?但这麽看膝盖难道不疼吗? 还有就是知名评论家认为这篇法语小说至少要比法国文坛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作家写得都要好然后什麽由此窥见了俄国文坛的总体水平正在快速上升,估计很多作家都有着不下于这位年轻俄国作家的水平。 看到最后这则推测的一些俄国作家:「?」 瞎了你的眼,水平要是够不上你给我们补?! 而且真的假的,他写的法语小说竟然还要比很多法国作家写得都要好? 再就是那些在国内受到了很多称赞的短篇小说,放到国外原来也一样能打咯? 有一说一,即便是有这些白纸黑字作为证据,但是不知道为什麽,很多人看完了之后依旧觉得一切都是假的,毕竟事情着实有点过于梦幻了....... 另外在此之前,尽管米哈伊尔的短篇小说可谓是出来一篇就火一篇,并且质量也是没得说,但是不乐意称赞的人肯定是有,而既然俄国文坛似乎找不太到能够压下去这些小说的作品,那麽话锋一转,扯扯老法的虎皮来批评米哈伊尔自然就方便多了,而且肯定能够引起很多人的认同。 在文学这一块,在目前这个时间点,谁又敢说俄国的作家敢同法国的作家比划比划? 这招之前非常好使,而且不容易被人反驳,但有了现在这麽一茬后,估计之后也是真的不好用了...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关于米哈伊尔的牛逼屠格涅夫愿意吹爱吹,但他肯定还是知道自己稍微将有些事情艺术化了一下而已。 但是现在再看巴黎人自己的这些评论.:::: 原来我还是太含蓄了不成?! 但不管怎麽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而且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是俄国文学界的一件好事,于是一时之间,俄国的文化界竟然没什麽负面的声音了,就连克拉耶夫斯基这位自顾自的同《现代人》势同水火的敌对杂志老板,都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当中表示这年轻人是有两下子。 当然,这对米哈伊尔来说并不是什麽太好的事情,毕竟当这些来自巴黎的东西在圣彼得堡传播的这段时间,好不容易才放松了一阵子的米哈伊尔发现自己突然就又不得不忙了起来。 这一个邀请那一个邀请的,对此米哈伊尔只能说能推就推。 要说好处的话倒是也有,那就是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关于《现代人》这一年的预订工作自然就正式启动了。 之前由于想迫切地打开局面,《现代人》杂志还稍微打了一下价格战,年度预订费要比《祖国纪事》低上一些,今年的话经过众人的一番商讨,最终将价格弄到了跟《祖国纪事》持平的程度。 尽管价格是上涨了,但或许是借了那些新闻的东风,《现代人》的订户可谓是不降反增,轻轻松松就跨过了三千的大关,而且还远远未达到极限。 只不过订户稳步增长的同时,订户们的来信也是像大雪一样飞进了《现代人》的办公场地,有的是出于好奇想问问米哈伊尔本人对那些新闻的感想,有的则是单纯问问下一期杂志什麽时候能到。 当然,更多的人肯定还是传达他们对米哈伊尔的支持与问候。 虽然米哈伊尔依旧没看,但他感觉应该就是这样,这样想想感觉还怪感动的嘞.... 不过既然是新一年的第一期,米哈伊尔的计划确实就是在正常连载长篇小说之馀,再放上一篇短篇小说的充实充实版面。 但在此之前,既然好不容易赶到了冬天这样一个隐蔽性比较强的季节,那麽米哈伊尔也总算是要跟德米和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见识一下所谓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了。 由于一直以来都有其它事情要忙,对于这件事米哈伊尔也算是鸽了有一阵了,因此在同德米他们说了一声之后,米哈伊尔很快就在一个大雪纷飞丶路人罕见,同时秘密警察估计都懒得出动的日子里走出家门,然后朝着某个地方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