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九皇子献祥瑞(二合一)(1 / 1)

文渊阁,议政堂。 堂外寒风刺骨,堂内温暖如春。 三相和七部尚书,齐聚一堂,审阅百官奏章。 按照大乾惯例,百官奏章,会经过三相之手。 三相拟票,给出建议后,再呈交给天子批红。 若是拟票中的建议,天子不满意,可以发回三相,重新拟票。 今日的议政堂,气氛肃穆,在场众人,神情凝重。 只因商议之事,乃是赈灾。 今夏西北大旱,颗粒无收。 入冬之后,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数量如此之多的难民,远超地方县衙能处置的能力。 在地方县衙推波助澜之下,全都汇聚在玉京城附近。 「诸位,昨夜城外,冻死难民三百五十二人。」 「冻死这麽多人,陈思齐在做什麽?他这个玉京府尹,怎麽当的?」 「他若是当不好这玉京府尹,那就换个人上来。」 右相两道粗眉,紧皱起来。国字脸上,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言语之犀利,大有一副要换掉玉京府尹的架势。 「景行,少安毋躁。」 「玉京城外聚集的难民,超过百万人,光凭玉京府尹的力量,自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思齐他有些许疏漏,也不能多加指责。」 「我看,就罚俸三月。」 左相撸了撸胡须,为陈府尹开脱说道。 左相和右相,为了玉京府尹,争执不下。 武相沈长风冷冷地看着两人争执,笑而不语。 对于左相和右相两人的争吵,他早就见怪不怪了。 按照规矩,百官奏章,要经过三相之手,给出建议。 但实际上,武相沈长风,只过问军机之事。 其他事务,一概当泥菩萨,充耳不闻。 玉京府尹,看似只是赈灾不力,导致难民冻死。 实则牵扯夺嫡之争,凶之又凶。 陈思齐,最近傍上了太子的大腿。 左相,乃是太子最大的支持者。 态度上,难免会偏向陈思齐。 右相暗中支持二皇子,自然要揪着陈思齐的小辫子不放。 吏部丶刑部丶兵部和农部,四部尚书,纷纷为陈思齐说话。 反观右相那边,只有户部尚书,坚决站在右相那一边。 礼部和工部两位尚书,则是态度暧昧,没有露出明显的倾向。 「沈相,此事你看如何?」 右相语气一顿,朝着沈长风这边看来。 「我一个大老粗,除了打仗,其他的一概不知。」 「右相你问错人了。」 沈长风打了一个哈哈,说了好像没说。 如说! 这般表态,符合沈长风的作风。 右相目露失望,心中叹息一声。 左相则是稳坐钓鱼台,笑而不语,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一幕。 眼见办不到陈思齐,右相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玉京城外,难民越聚越多,总是要拿出个章程出来。」 「玉京城外的灾民,至少需要一百万石粮食赈灾。」 「算是整个西北,没有一千万石粮食,根本摆不平这次旱灾。」 右相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沉默。 一千万石粮食,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如果每一粒粮食,都能用到灾民身上,自然够用。 但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下面的人,怎麽可能不上下其手? 即便是尚书当钦差,也只是「损耗」小一些。 「子骞,国库中还有多少粮食?」 左相问道,扭头看向户部尚书。 库房粮食,归属户部尚书管辖。 朝廷还有多少粮食能够调用,户部尚书最清楚了。 户部尚书严子骞满脸苦涩,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 「除去玉京府过冬的粮食,国库中能调用的粮食,也就只有五十万石。」 「只有这点粮食?」 「五十万石,这够干什麽?」 户部尚书的话,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议论声,在议政堂中响起。 五十万石粮食,连玉京城外的难民,都救济不了。 更不用说是整个西北,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了。 「子骞,怎麽回事?为何朝廷粮食,只有这麽一点?」 不等左相问责,右相抢先一步,开口问道,给自己「小弟」一个解释的机会。 「启禀右相,今年西北大旱,朝廷免了西北的赋税,一分钱都没有收上来。」 「还有前年,东海水族入侵,山东地区,生灵涂炭。」 「陛下给了胶东丶琅琊和临淄三郡减免赋税三年,要到明年才开始收取赋税。」 「这三郡,乃是赋税重地,没了三郡赋税,朝廷本就拮据。」 户部尚书大倒苦水,不是他不擅理财,而是真收得少,用得多。 能勉力收支平衡,这已经是夙兴夜寐的结果了。 「诸位,赈灾所需的粮食,到底怎麽办?诸位总要拿出个办法。」 「反正户部最多支援五十石粮食,再多没有了。」 「你们就是把户部卖了,也凑不出赈灾的粮食。」 左相听完户部尚书的禀报后,沉吟一二。 「加税吧。」 「左相,下官反对。」 「朝廷赋税,已经够重了,再加税,怕是要官逼民反。」 之前一直没什麽声响的礼部尚书,直接跳了出来,义正辞严地说着。 他一脸正气的模样,仿佛在说。 再加税,大乾就要完了。 看到礼部尚书跳出来反对,武相心中只觉得好笑。 礼部尚书是江南人士。 朝廷要加税,江南这个赋税重地,自然首当其冲。 苦一苦江南老百姓,救救西北的可怜人。 这种手段,左相秦墨白当政时期,干了好几回。 「守正,若是不加税,你说怎麽办?」 左相绷着神情,眼神中似乎有不满,质问着礼部尚书。 「这……」 礼部尚书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 见礼部尚书一时拿不出主意,右相给户部尚书一个眼色,户部尚书顿时心领神会。 「不妨再向神农谷借贷一千万石粮食。」 神农谷,十大道庭之一。 以种植草木和炼丹术闻名天下。 若论哪里粮食最多? 不是大乾朝廷,绝对是神农谷。 朝廷向神农谷借贷粮食,也不是没有先河。 到现在,还欠着神农谷七百万石粮食。 「不可!」 「堂堂朝廷,向神农谷借贷,成何体统?」 「若是传出去,会让天下人耻笑的。」 左相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态度之坚决,根本不给户部尚书辩解的机会。 武相全程看戏,微微摇头。 拒绝借贷,左相说得义正词严。 时机上,还是逃不出夺嫡之争。 二皇子的母妃,乃是神农谷的圣女。 向神农谷借贷,意味着神农谷对朝廷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是以左相为首的太子党,坚决不能接受的。 到目前为止,除了太子之外,二皇子是唯一一个被册封为亲王的皇子。 可以说,二皇子就是太子最大的对手。 在朝堂上,以右相为首的二皇子党,也屡屡和太子掰手腕。 议政堂中,争吵不断。 就加税和借贷两个法子,吵成一团,谁都无法说服谁。 「陛下驾到!」 苏公公尖细的声音响起。 刚刚还争吵不休的议政堂,顿时寂静下来,落针可闻。 「臣,拜见陛下。」 「诸位爱卿,平身吧。」 元初帝坐在主座,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赈灾,可有条陈了?」 「臣等无能,请陛下责罚。」 「责罚?」元初帝的语调,突然提高了八度,目光变得森冷起来。 「朕要的是责罚吗?」 「朕要的是分忧!」 「衮衮诸公,就没有一个能为朕分忧的吗?」 砰的一声! 元初帝重重一踹,将桌子踢翻在地。 议政堂内,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加税,借贷。 这两个法子,元初帝早就知晓。 只是诸位相公,皆有私心,才争执不下。 除了这两个法子之外,其实还有第三个法子。 向世家豪族摊派,一千万石粮食,看似很多。 但世家豪族手中的粮食,远多于一千万石。 只是,这个提议,无人敢说。 因为,他们家中,真有粮食。 况且,灾年惜售,本就是常事。 文渊阁外。 小太监压低了声音,向苏公公汇报着什麽。 苏公公听完之后,双目中爆发出两道精芒。 「真有亩产七百斤?」 「乾爹,儿子亲眼看见,哪敢骗你。」 「九皇子还说,田庄中还有十亩地没有收割,等着陛下前去观礼呢。」 「知道了,你回去,让九皇子准备接驾。」 打发了小太监后,苏公公摸了摸陶罐中的稻子,喃喃低语。 「亩产七百斤,不可思议啊!」 苏公公太清楚,亩产七百斤的水稻,对于大乾来说,意味着什麽。 意味着,吃不完的粮食。 意味着,能供养更多的军队。 意味着,陛下终于能施展心中宏图了。 说罢,苏公公手捧陶罐,走进文渊阁。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苏公公欣喜的语调,与议政堂中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 「喜从何来啊?」 元初帝看了一眼苏公公,好奇自己的大伴,葫芦里在卖什麽药。 「陛下,九皇子献上祥瑞。」 「奴才这才迫不及待地向陛下你道喜啊。」 「祥瑞?」 元初帝愣了一下,看到苏公公手中捧着的稻子,心中困惑,越发浓郁。 「启禀陛下,九皇子听闻陛下你为西北灾情,夙兴夜寐,特地送来祥瑞,以解陛下之忧。」 「恒儿送来的?」 「这稻子,有何奇特之处?能称得上祥瑞?」 元初帝沉下声音问道,摸了摸水稻粗糙的外壳,心中隐隐有所猜测。 恒儿去选种司有段时间。 这时候送来稻子。 难道,是发现某种高产水稻了? 「陛下,据九皇子所言,此稻,亩产七百斤。」 「此言当真?」 元初帝有些失态,幽深的眸子中,泛起了惊涛骇浪。 「就算给九皇子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欺骗陛下啊。」 「这倒也是,恒儿他,素来本分。」 亩产七百斤的水稻。 最关键的是,还是在元初帝为赈灾感到苦恼的时候,呈上来的。 当得起「祥瑞」二字。 议政堂内,衮衮诸公听到九皇子送来的水稻,能亩产七百斤。 纷纷露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表情。 亩产七百斤,可能吗? 这相当于亩产翻倍了! 这话,说出去,就算是三岁小孩都不相信。 只是,如此明显的谎言,九皇子为什麽会说出来? 难道不怕陛下震怒责罚吗? 众人心中犯起了嘀咕。 左相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此事需要调查清楚,不可擅下定论。」 「陛下,亩产翻倍,太过耸人听闻,不可不察。」 「陛下,请召见九皇子,当面对质,以免闹了乌龙,丢了朝廷颜面。」 听到衮衮诸公的谏言,元初帝幡然醒悟,意识到亩产翻倍的荒谬。 后背上,差点惊出一身冷汗。 只是,对于方恒的性子,他还是很有把握。 他不相信,方恒敢欺君。 这时候,苏公公说了一声。 「陛下,据九皇子所言,选种司的田庄中,还有十亩水稻,尚未收割,等着陛下你去观礼。」 在场众人,听到此话,全都愣了一下。 甚至脸上不可置信的表情,越发的浓郁。 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 九皇子,玩得真大。 这要是搞砸了,怕不是罚俸这麽简单的事情了。 除非…… 难道…… 真的亩产翻倍? 「好!」 「摆驾选种司。」 「诸位爱卿,随朕前往选种司。」 「看看这祥瑞,到底是不是亩产七百斤。」 「摆驾选种司!」 随着苏公公的声音响起,元初帝离开文渊阁。 衮衮诸公,以及其他打下手的官吏,也纷纷前往选种司,打算亲眼看一看祥瑞,到底是不是真的。 …… 选种司,田庄。 「儿臣拜见父皇。」 「见过诸位相公。」 「恒儿,平身吧。」 「这就是亩产七百斤的水稻田?」 元初帝看向水稻田,稻子金黄。 微风吹拂,好似一片金灿灿的海洋。 光是看这稻田中水稻的品相,元初帝对于亩产七百斤,已经信了七分。 这丰收的景象,骗不了人。 哪怕没有亩产七百斤,也绝对远超目前的水稻亩产。 「收割!」 方恒对着田晟等人挥了挥手。 田晟等人,只觉得热血在沸腾。 当着陛下和衮衮诸公的面,收割水稻。 这可是八辈子求来的福气啊。 凭藉此功,自己就能飞黄腾达了。 说不定,还能简在帝心。 选种司上下官吏,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的笑容,比真正的老农,还要喜悦。 很快,十亩水稻田,当着元初帝以及衮衮诸公的面,收割完毕。 这麽多武道丶道家高手看着。 谁都无法作弊。 「启禀陛下,共计收获水稻七千一百斤。」 「平均亩产,七百一十斤。」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天降祥瑞!」 方恒率先跪下,恭贺元初帝,口称祥瑞。 其他官员和太监,也纷纷效仿。 「万岁」的声音,如同山呼海啸一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