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
梅娃领着她的小组成员,穿过杜乐丽花园,大理石廊柱在晨光中投下阴影。在入口处,她翻开外交护照的深蓝色封皮,随行的法国安全局女探员配合地亮出证件。警卫只是草草扫了一眼,便挥手放行,几个英国人堂而皇之地踏入了这座艺术圣殿。
这位法国同行看起来实在不像个重要角色。
她浅棕色的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制服熨烫得没有褶皱,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新人才有的紧绷感。当梅娃的目光扫过时,她甚至会不自觉地调整站姿。她在安全局内部大概是个无足轻重的新人,甚至可能只是个临时被派来应付差事的边缘人物。
这个女人,要么这是个刚入职的菜鸟,要么就是法国人派了个演技精湛的老手。但无论是菜鸟的实诚,还是老手的伪装,对梅娃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她是真的来这里休假的。
梅娃带着组员在卢浮宫的展厅间信步穿行。
法国安全部门显然没打算让这些英国同行真正参与调查,这几天来,只要他们不主动插手案件,那位法国女探员就像个沉默的影子,一言不发地跟着他们在巴黎各处转悠。
他们穿过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像的阶梯,在《自由引导人民》前,梅娃驻足。画中举着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正跨过街垒,而玻璃倒影里,法国女探员站在三步之外,只能看清玻璃里她的剪影。
组员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法国的闲适氛围,不再像初到时那样神经紧绷。他们举着手机四处拍摄,神态轻松得与馆内其他游客无异,把这次外勤当作一场普通的度假。
梅娃的目光扫过这群放松的手下,思绪却回到了那张亚历山大·杜根的照片上。她暗自盘算:该把这条消息怎么上报。
梅娃之所以能一眼认出亚历山大·杜根,源于她曾在军队服役时参与过的实战经历。
这是军情六处特工的必修课。只有真正经历过枪林弹雨、夺人性命的特工,才能适应那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高压,学会妥善处理随之而来的情绪波动。
那时,她与亚历山大·杜根被编入同一支行动队。这支隶属军部的影子部队里,没有姓名、没有军衔、没有过往,每个成员都只有一个代号。
梅娃与这支队伍共同执行过两次任务。
第一次是人质“清理”行动。
是的,清理而非解救。比起承担解救人质的高昂成本与风险,上级更倾向于动用影子部队,将人质与恐怖分子一同消灭,再对外宣称是恐怖分子撕票。之后要么打一场隔空舆论战,要么派战机投下几枚航空炸弹将现场夷为平地,整件事便就此翻篇。
第二次是抓捕行动。
为了给上次的人质“清理”行动善后,同时给空降的军官镀金立功,上级点名要某个小头目的项上人头。在这次行动中,梅娃亲眼见证了亚历山大·杜根令人叹服的狙击技术。在877米的距离外,凭借当地错综复杂的建筑群作掩护,他与副射手封锁了敌方所有重火力点,为整个小队的安全撤离提供了掩护。
在这支影子部队里,每个人的代号都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