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你愿意娶老夫女儿麽?「来了!」 苏允才刚踏进章府,章若便迎了过来,看向苏允的目光闪闪发亮。 只是还来不及说话,章援少年呼啦而来,大声道:「阿允,你在寻的那人是谁?」 章若关切看着苏允。 苏允被这话给问得有些懵,道:「啥?」 章援大声道:「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阿允,你是碰见喜欢的女子了麽?」 章若神色有些紧张。 苏允这才恍然大悟,大笑道:「什麽乱七八糟的,写词跟写三国演义是一样的,三国演义得编,这写词不也得编麽? 我上阙写了元夕夜景,想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词章,下一阙须得以情动人。 知道什麽叫话赶话麽,就是都写到这儿了,就得写一个子虚乌有的他,这样这阙词的境界便直接拔高了。 这也是我没有其他的背景,若我是将军,那麽便隐含的便是对战事的捕捉不利,表达我对下一站的渴望。 若我是贬官,那就是表达心中的愤懑,要报效朝廷,却被小人中伤。 可惜我什麽都不是,所以只能是少年慕艾,碰见一美丽少女,求而不得了,阿援,你懂了这些,以后你就会写诗词了。」 章援被这番言论暴击,瞠目结舌,道:「所以,那些充满感情,令我落泪的诗词,都是这麽编出来的?」 苏允大笑道:「哈,那也不是,他们是有感而发,就我的诗词是编出来的。」 听了这话,章若神色有些黯然。 「居正,你别逗阿援,他会当真的。」章惇的声音传来。 苏允赶紧转身,与章惇拱手行礼,道:「见过叔父。」 章援怒道:「阿允,你又逗我!」 苏允大笑起来道:「谁让你读书少,你但凡读书多一些,就不会上当啦。」 几人顿时都大笑起来。 几人聊了一会,章惇让苏允跟他进书房。 「回来的路上,我就听说你们大闹樊楼的事情,你跟我说说是怎麽回事?」 章惇还没有坐下就问道。 苏允将事情简略的说了说,章惇看着苏允道:「你打算加入旧党了麽?」 苏允闻言失笑道:「叔父,我是苏子瞻的侄子。」 章惇深深地看了一下苏允,点头道:「是啊,你是苏子瞻的侄子,天生就是旧党,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情。」 苏允呵呵一笑道:「叔父是会在意这些事情的人麽?」 章惇沉默了一会道:「什麽新党旧党,都是一些好事者编排出来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有支持新法的人和反对新法的人。 居正,我们相识时间也不短了,我想问问你对新法的看法。」 苏允听得此话,立马认真了起来,因为这对于章惇来说,亦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在问出这句话的时候,脸色亦是十分严肃。 苏允斟酌了一下,明正自己的立场,道:「我是支持新法的,虽然在我看来,新法有这种那种的问题,但新法总体来说,是好的,是要支持的。」 听得苏允说了这话,章惇审视的目光顿时变得温和起来,后背也靠上了椅背,点头道:「你今天的元夕词写得很好。」 苏允诧异于章惇的话题改变如此之快,但还是快速接话,笑道:「汴京城的元夕太热闹,看过后我便难以忘记,如实将其描述便是上半阙。 至于下半阙麽,按照剧情发展,理当如此,顺其自然便写出来了。」 章惇笑道:「当真不是有心仪的女子?」 苏允笑道:「这个真没有。」 章惇却是点头道:「这个可以有。」 苏允哑然失笑,感觉自己成了小渖阳。 章惇点头道:「过了年,你是十七了吧?」 苏允点点头道:「若是算虚岁的话,十八?」 章惇点点头道:「在黄州的时候,子瞻有没有跟你说过,他曾帮你给小女提过亲,但那时候我对你不了解,因此并没有马上答应下来。 从黄州到汴京这一路,加上这几个月的相处,我觉得你配得上我的女儿。 所以,也不算是旧事重提,只能说是我对子瞻提出来的亲事进肯定,现在,我想问你的意见,你愿意娶若儿吗?」 「啊?」苏允愕然抬头看向章惇,章惇忽然说这事情,他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苏允随即摇摇头道:「子瞻叔父并未与小侄透露过此事。」 章惇点点头道:「我大约知道子瞻为什麽没有跟你提过,无非是怕你拒绝罢了。 你之前不愿意为官,可能怕我章惇逼你为官,我章惇的女儿也要嫁个有前途的,所以会拒绝此事。 不过我女儿章若,并不在意这一点,亦是早对你萌生情义,你是个极聪明的人,别跟我说你不知道。 你是个聪明人,老夫亦不笨,现在跟你说这事儿,你自己思量思量,愿不愿意做老夫的女婿。」 苏允只觉得脑子里有点乱,此事对他来说十分重大,他需要考虑的事情还有许多。 这不仅仅是他感情的问题,还有与章惇成为翁婿之后,以后可能要面临的境地,这些也需要时间来梳理才行。 苏允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本册子递给了章惇,道:「叔父,您看看这个。」章惇看了一下苏允一眼,接过册子,看到了册子上的书名,上书:孟子集注。 章惇有些诧异,道:「这是谁的注疏?」 怪不得章惇疑惑,孟子一书不是很受重视,注疏也相对比较少,比较有名的是注是东汉赵岐作的《孟子章句》,而关于疏或者说正义的作者,则是本朝的孙奭。 而这两本都不叫孟子集注。 忽而章惇有些惊诧看向苏允,随后快速翻书,这一看便沉了进去。 苏允等候了一会,见章惇已经入了迷,便悄悄退出书房,忽而看到墙角有一角衣角一闪而过。 苏允吁了一口气,随后回了太学宿舍。 苏允双手垫着脑袋,眼睛看着宿舍的屋顶,眼神有些空泛。 他原本对于将孟子集注给章惇看是有些举棋不定的。 这孟子集注之中有不少的见解乃是苏允的见解,或者说是后世的见解,放在当下实在是有些前卫,乃至于有些惊世骇俗的。 关于如何去推广这本书,苏允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想法,本想着等想明白了再去推广,但今日却是顾不得了。 以他对章惇的了解,今日章惇当面提出来,便是要达成目的的。 若是他拒绝,那以后章惇府上是不用再去了。 若是说自己要好好思虑一番才做决定,那章惇可能立马就要不悦,也可能不会让他再上门了。 所以,危难之际,苏允直接将孟子集注给祭出来了。 效果很好,但祸福未知。 不过现在苏允要考虑的是与章家结亲的事情。 在这里面,与章若的感情问题是最不需要考虑的。 于苏允这样人来说,他是不相信爱情的。 前世的他什麽样的女人没有碰过,他对于女人是没有滤镜的。 所谓爱情,他也就是初恋的时候有过,后面的他,已经不再信了。 这辈子重生以来,他没有考虑过结婚的事情,一来是年纪小,二来是深受精神疾病困扰,没有时间去想这方面的问题。 但现在一切都渐渐走上轨道了,也是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了。 在苏允的角度看来,章若是个很适合当妻子的人。 有主见丶聪明丶能当家。 以后他大概率是要当官了,在官宦家庭里,一个聪明有主见能当家的女主人不是坏事,而是大大的好事。 而苏允真正考虑的问题是什麽,其实有两个,或者说,就一个。 就是党争的问题。 而苏允觉得是两个,一个是章惇与苏轼的关系,另一个则是章惇晚年被一贬再贬的事情。 章惇与苏轼的事情,没有谁是谁非,若是只归结于苏轼兄弟两个不讲情义弹劾章惇,那未免将事情给片面化丶简单化了。 在一场政治斗争之中,如果只考虑两个人的关系,不考虑派系的斗争,这明显是不客观的。 里面不为人所知的事情大约还有许多。 而章惇晚年被一贬再贬死在贬所的事情,其实亦不能单纯的看做是章惇得罪赵佶的必然结果。 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赵佶上去的人,怎麽能够让章惇这个权威极大的人留在朝廷之中,而且为了消除这个隐患,自然是要一贬再贬,而最后恶名留在赵佶身上而已。 当然,赵佶的确是不当人君亦是事实。 所以,若是自己与章惇成为翁婿,那麽接下来他将会面临夹在新旧党之间。 这个故事大约会变成: 苏允出身眉山苏氏,乃苏轼族侄,幼失祜恃,十五岁时,因报恩与苏轼一起南下黄州,苏轼视如亲子,后因擅诗词且貌美被称为江右苏郎。 元丰三年被章惇赏识,带进京中,章惇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春秋之学,不久娶章女为妻。 从此陷入「新旧党争」漩涡,被「旧党」视为「背恩」「无行」。 次年应考试录取当官,后旧党得势,他随即被贬至州县。 后哲宗亲政,新党得势,开始青云直上。 再后哲宗崩,徽宗继位,章惇因言【端王轻佻,不似人君】,被一贬再贬。 苏允身为章惇女婿,被其所累,亦是被一贬再贬。 屡遭挫折之后,苏允开始笃信佛教,随后因病退职还乡,在眉山去世……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 没错,将苏允换成李商隐二字,这个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苏允苦笑摇摇头,娶章若容易,但后续的问题太多太多了。 苏允思索了一夜,等到东方既白,他才沉沉睡去。 「居正,居正,快醒醒,有人找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