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鸥笑著说:
“娘,我也不知道咱家有多少家当,当然啦,我知道咱们也不能把全部的底当都捐献出去,还要留些自己用的。”
“娘,您认为捐献多少合適,咱们就捐献多少。其实,不在於捐献的多少,在於是一番心意,咱们捐献了,別人家有余粮的,也会捐献。”
梅婷沉吟了一下,说道:
“那咱们就捐献五十块大洋,一千斤麦子,行不行?”
其实梅婷家的田地不算很多,比普通农户多一些,不过周晓鸥在县城读书,吃住都在姑妈家,家中只有梅婷和长贵以及长锁嫂三人吃饭,吃的少,粮食就剩余多了。
但这一千斤小麦,也几乎是她家所有粮食的三分之一了,如果是普通的五口之家的农户,一千斤小麦,再掺合著杂粮食用,足够吃两三年的。
那个年代,风调雨顺的时候,小麦的亩產也不过一百多斤不足二百斤。
前些年,梅婷家收穫的粮食,留够一年的余粮之后,全部卖掉,只有在鬼子侵略过来之后,梅婷认为兵荒马乱的年代,家有余粮比什么都强,才不再卖粮,家中存了一年的粮食,大约有五千多斤。
但是,由於日偽军各式各样的苛捐杂税,她家存的五千多斤粮食,被她的大伯哥周长业“捐献”给鬼子一半,剩了不到三千斤了。
周长业从贫农家中搜刮不出来多少油水,又不肯自己出油水,为了討好鬼子,就只能搜刮村中的富户和弟媳妇家了。
梅婷是一个女人,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事的念头,也不和周长业爭执,让交多少就交多少。
这还是周长业知道弟弟在烟臺当官了,不敢太过得罪,手下留了情,不然,梅婷家的粮食,全被周长业討好鬼子了,给她留一点就不错了。
一千斤粮食,捐献了家中所有的三分之一,五十大洋,也差不多是家中所有的三分之一。
梅婷手中的大洋也不多,不到二百块,她家没有別的收入,只靠著卖些粮食,换成大洋。
丈夫周长诗的薪水,从来没交给过她,不但薪水不给她,往年卖粮的钱,也被丈夫拿走了大半,按丈夫的话说,她一个女人家,手中留著太多的钱,会招惹灾祸,不如让他放在烟臺的银行里存起来,既安全,又能吃些利息。
以前,她是信以为真的,但自从发现丈夫在烟臺天酒地,有多个情人之后,她就不相信了,她猜到,丈夫拿走的那些钱,根本没存到银行里,都被他掉了。
她对丈夫已经死心了,也懒得和丈夫在金钱上计较,他要,她就给了,幸好丈夫还不算特別过份,並没全部拿走,还给她留一少部分。
她就把这一少部分存起来,多年下来,也差不多存了二百多块了。
她本想著,这二百多块大洋,是留给女儿做嫁妆的,但现在她发现,女儿根本不在乎金钱,只想著帮助別人,如果她把钱留下,不肯捐献出来,女儿知道了,一定又责怪她小气,不肯帮助別人。
为了女儿,她才狠狠心肠,捐出了三分之一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