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法家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这段日子里,一众法家官员也在努力寻找扩充自己同伴的机会。 他们在朝堂上下物色官员,寻找里面的清官。 世界非黑即白。 这是厚黑学爱好者们都喜欢说的一句话。 可是当他们说这句话时,却是以一种跟对社会抱有希望的人对立面发的。 所以他们极易把非黑即白的灰色当做黑色。 但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是灰色的没毛病。 但既然这社会是灰色的。 那就意味着,社会上是存在善良、存在正义和好人的! 自然,众法家大臣试图在污浊的官场找到清官不算难。 虽然这些清官很少,可认真找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的。 然而,虽然现在的法家很热衷于招募一些务实高效、清正廉明、不说空话的人进来。 可奈何儒家已经腐化了这个社会上千年。 所以,虽然法家可以在官场找到他们中意的年轻人。 可儒家对法家长期以来的抹黑,却让那些远离中枢,不了解现在的内阁首辅曾黎的清官产生怀疑。 他们并不觉得内阁首辅曾黎为首的法家,就是真干净。 碍于这个问题,众法家大臣一时间,寻求同伴的效率非常低。 当他们听完曾黎的话后,也十分的苦恼。 就在这时,一名法家大臣忽然想到了什么。 “首辅大人,学生忽然想起一件事。” “我们法家走到现在的位置,虽然一路历经坎坷。” “但我一直觉得,我们并不孤独。” “我相信,大周之内,一定存在一些跟我们一样,希望这个国家更好的人群。” “他们未必是信奉法家,可他们应该也讨厌儒家的腐败、低效和无能。” “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收拢这些人,为我们所用呢?” “虽然用的不好,他们跟我们的矛盾可能比咱们跟儒家的矛盾还大。” “可只要用得好,把他们安排在适合的地方,未必不能解决我们现在的困境啊!” 听到这话,曾黎看向那名大臣。 他记得这人。 他叫罗宾,是在他们一党中,地位较低的一个存在。 哪怕在曾黎占领刑部,尽可能安排法家人员在其中工作的现在。 他也只是分到一个正四品的北直隶郎中。 不过罗宾的存在,却是非常特殊的。 因为他是除了曾黎以外,在法家内部,学习古法家系统性理论最完善的一人。 并且,他对汉朝法家为何会消亡。 在秦汉时,存在什么问题,都看的非常透彻。 也因为这样,他在就任北直隶郎中,执掌北直隶刑名案件时,还负责修订新版法家理论。 在曾黎的心中,此人的聪慧并不亚于被他当成接班人的余明。 只是比起余明张扬的性格和主动出击,给法家开疆扩土的冲劲。 罗宾却是个彻底的经学家。 他很少在政策讨论和政治斗争上发表具体论。 偶尔几回,也是引用典故,在法家大臣偶尔出格的时候,提醒他们。 而在别人评价他的意见太过理想时。 他也从不争辩,而是沉默不发。 如果不是曾黎知道罗宾本身性格木讷。 他都要怀疑这人是让儒家思想毒害,真信那句枪打出头鸟,低调做人的道理。 把那些像蛆虫似的把自保当成首要目的的儒家思想当做至宝。 曾黎相信,他们每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 而他们这代人,就是为了让大周雄踞世界,更加富强,让西洋那些在之前两千年里一直对这块土地非常陌生,只有模糊印象的人,仰望大周而生。 儒家懈怠自己历史的使命,得过且过的态度,在曾黎看来,就是他们的罪责! 看着罗宾鲜少地为当下局势发。 曾黎也希望鼓励一下这名平时寡少语的年轻人。 他问罗宾:“罗郎中,你有什么人选吗?” 对此,罗宾却摇摇头,开口道: “大人是了解我的,我平时不太关心外面的事情。” “私下,也没什么社交。” “所以让我引荐,我还真说不出。” 说到这里,罗宾表情有点尴尬。 其实一直以来,罗宾对自己无法在实际情况帮助法家同僚,也很抱歉。 只是他性格内敛,如果不是家中在朝堂有些势力,打小就请私塾先生单独教自己练习科举题目,把他强行塞进官场。 他基本不可能入仕,也不会混到正四品郎中的位置。 甚至,在就任这个职位后,他在解决具体政务时,也是靠左右员外郎帮忙。 讲真,如果不是现在是儒家的天下。 在法家统管的世界里,他也许不会当官,而是会变成一名博士,专门研究法家的经文。 看着罗宾再次沉默。 曾黎身旁的余明开口了。 “不了解现实情况不打紧,罗大人你能说一下理论嘛!” “在场众人的理论水平,除了首辅外,都不如你。” “也许你的话可以点醒我们,让我们想到破局的思路也不一定。” 在和罗宾接触的这段日子里,余明也意识到,在法家里。 虽然论情报能力、政治手段、处事的周密性和全方位的综合实力。 他在精英汇聚的法家,都称得上数一数二的。 但就理论水平而,即便是他,也得承认,自己不如罗宾。 而法家现在的氛围,正好充斥着一种比儒家君子还讲究的样子。 所有人只为集体,只为理想,不计较彼此间的利益得失。 在讨论的时候也不会在意各自的身份、资历和地位。 只要谁说的在理,大家就会不耻下问。 因此,虽然骄傲,但一样遵循这项规则的余明,并不介意请教罗宾的意见。 听到余明这样问自己,罗宾犹豫再三。 最后,还是开口说道:“学生觉得,黄老之学倡导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虽然处理不好,会出现比腐化的儒家更糟糕的结果。” “可处理得当,他们却可以给整个大周带来生机。” “汉初时,因为秦末战乱的原因,民生凋敝。” “但凭借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才一个甲子的时间,汉朝就实现了富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