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其他类型>李天唐含雪> 第407章小池底水坝计划,二十万劳工、一府搬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7章小池底水坝计划,二十万劳工、一府搬迁(1 / 1)

这一段路上,有许多天然的湖泊。 只要从苏士伊运河往上疏通,把这些湖泊串联在一起。 唐延立马给国内写信,请求朝廷派遣擅长水利工程的专家,前来苏士伊修运河。 唐延的信还在路上。 大周内的水利工程已经如火如荼了。 康乐公胡晟晨,被李天委派成了治河大使。 胡晟晨心里苦,不过身为亡国之君也没办法,只能去给大周修水利。 现在大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河的水患。 大河,乃中原的母亲河。 可是从古至今,大河就一直没安稳。 大河里的泥沙很多,不停的累积抬高河床。 为了让大河的水不溢出来,从古至今大河两岸的百姓,就在不停地抬高河床。 这也让大河成为了一条悬在空中的河流。 有些地方大河的河堤,甚至比城墙都高。 积重难返下,大河的入水口多次改造。 大河改造,让大河下游的地区都饱受灾祸。 每一次大河改道,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最大的一次改造,出现在前宋。 前宋的这次河流改道,不光是天灾,还是一场人祸。 前宋的这次改道,影响了前宋抵挡北方蛮族的防线。 前宋的君臣,都想让大河返回古道。 可是前宋的治河水平简直是不行,不光没有让大河返回古道,反倒造成了更大的灾祸。 大河决堤,把齐鲁变成了泽国。 大河还冲到了淮河,从淮河入海。 这便是夺淮入海。 淮河流域曾是富饶的粮仓。 两淮流域曾是跟余杭一样的富饶。 那里土地肥沃,在前宋是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前宋治理河流失败以后,大河抢夺了淮河的入海口。 大河的水冲到了淮河里,把大量的泥沙带进了淮河。 这又让淮河开始泛滥。 并且大量的泥沙,也把淮河本来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贫瘠的盐碱地。 这也是为何大周朝廷的淮河漕运泛滥。 两淮人口多,可是土地贫瘠,所以只能盯上漕运的利润。 现在两淮地区的寻常人,全进入了余杭的工坊里工作。 两淮的民乱问题终于是解决了。 可是大河跟淮河泛滥的问题,仍然是大周的心腹大患。 胡晟晨看着水利图,他长叹一声,这可不是个容易的项目! 大河泛滥来源于中游上游的泥沙冲击。 古人说过方案,治河先治沙。 可是想要治沙,哪有那么容易。 胡晟晨沿着大河勘探了一番,终于搞清了大河流域的情况。 他返回了京都,立马上奏皇帝。 按照胡晟晨的想法,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大河的中游修建大坝。 小池底这个地方最适合修建大坝,胡晟晨提出的是跟都江堰相同的方案。 这个方案能把泥沙从大河里分离出来。 把泥沙分离出来,就能减少下游的泥沙。 大坝修成后,也能有效的调节水位,削弱下游的水患。 这个方案可谓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可是这个方案的耗资巨大。 在大河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 胡晟晨看见这个方案,自己都有点激动起来。 如果可以修成,那将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 不光能直接解决大河中下游的隐患,还能解决淮河流域水患的问题! 这可谓是一件流芳千古的伟绩! 胡晟晨从没想过,自己一个亡国之君。 还可以通过给大周修水利工程,记载在大周的史册里。 不过胡晟晨也只是想想罢了。 根据胡晟晨的计算,这项工程需要近二十万的劳动力。 在小池底修建这样的水坝,还得搬迁一个府的百姓。 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任务。 所以胡晟晨提出第一个方案,只是想让李天接受第二个方案。 也就是较为折中的办法。 第二个方案,就是胡晟晨觉得可行的方案。 那便是重新挖掘一条人工河,重新让大河回到古道。 重新在齐鲁地区入海。 这可以削减淮河的泥沙,也可以重新灌溉齐鲁平原。 这个方案算是较为可行的办法,也是胡晟晨觉得大周朝廷最容易接受的方案。 至于第三个方案,便是加固大河沿岸的河床。 这种修补填挖的方案,只能说是敷衍了事,能确保几年的安稳。 这就是胡晟晨呈上的上中下三策。 按照胡晟晨对大周人的了解,大周人总体上是中庸、调和的,按照他们的思维,一定会选择第二个方案。 原本朝中大臣,收到胡晟晨的方案后,也更倾向第二个方案。 可是这份奏折送去了皇宫里,却出现了变化。 陛下更倾向于第一个方案! 原本胡晟晨呈上三策,就是想居中调和。 原本大周人的性格比较中庸。 上策要在小池底建造水坝,耗资巨大。 不光需要二十万的民工,还会消耗大量的钱财。 按照胡晟晨的想法,朝廷应该会选择中策。 中策的好处就是工程虽然时长长,可不算激进。 只需挖通下游的老河道,需要的民工也不多。 而且这个方案能修上好几年,慢慢的来。 这就是大周朝廷一向喜欢的徐徐图之。 但是没想到李天看到上中下三策后,立马拍手道: “胡晟晨的这个方案很好!” 正在协助李天批改奏折的唐含雪也说道: “康乐公这三策的确不错!” “特别是这个中策,很老成持重。” “陛下是打算派康乐公去疏通旧河道吗?” 没想到李天却说道:“什么中策!” “康乐公的上策才是最佳的,朕要选上策!” 上策? 唐含雪惊呼一声。 按照胡晟晨的上策,朝廷至少得召集二十万的民工。 不光这样,修建小池底水坝,还需要大量的金钱和建筑材料! 这可是比巨大的数字! 而且水坝这种东西,也不是短期可以完工的。 这是一项持续性的庞大开支! 唐含雪担忧的看向李天说道: “陛下,小心郑国旧事啊!” 唐含雪劝谏道。 李天最近也看了一些书,也明白唐含雪的意思。 郑国,就是跟始皇帝进谏,提出要修建郑国渠的郑国。 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