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其他类型>李天唐含雪> 第380章招布政使面圣,不能让落后地区寒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0章招布政使面圣,不能让落后地区寒心(1 / 1)

他把户部下拨的桐油一桶不少的还了回去。 内阁两位阁老,七部尚书,都发现了这名年轻有为的御史。 青云之路摆在眼前! …… 经过一场过山车般的价格战后,鹿城的桐油价格恢复了正常。 宋柯带着这份答卷返回京都,当然是得到了上层的认可。 不过宋柯也没有独领功劳。 他把周闯推荐给了上司,说自己是受到周闯的指导。 这下子,因《重商论》扬名京都的周闯,再次变成京都的风云人物。 户部尚书已经放话,周闯如果可以考中进士。 那户部就会拿出一个六品员外郎的位置,招他进来! 要知道寻常进士也就是七品的授官,只有一甲才能得到五品官。 户部开出的条件可以说非常的丰厚了。 现在的户部,在影响力和人员数量上,都是第一部。 朝廷各部扩大规模以后,职权也随之扩大。 在之前,户部也就是给朝廷算账的。 但是现在,可以说是大周上下最有权势的集体之一了。 不光是户部,七部都因为人员的扩充,权柄变得更大。 新开设的民部,就因为管控着全大周的捕快,直接成了排名靠前的部门。 所有衙门都懂得了一个道理。 手上人多,力量就大。 手下也需要有人才去做困难的工作。 所以现在七部对于出身进士的官员,争抢的十分激烈。 有外放亲民官经验的进士,一回到京都便会被七部争抢。 现在朝廷反倒比之前更加看重进士身份了。 这也算正常,因为现在官员身份混杂,科举正途出身,竞争力更强。 李天收到户部呈上来的报告。 桐油的价格重新稳定,闽南地区的赋税也降了一些。 不错。 这个宋柯是个人才! 李天把宋柯记在心里,这小子可以! 李天再次翻开户部呈上来的各省报告。 现在年底结算已经完毕,各省的报告全部汇总结束。 因为李天不喜欢看文字,喜欢更为直观的图表。 户部的报告里图文并茂,没有很多的文字。 去年户部的财报,可谓是“惨不忍睹”! 李天恨不得撕碎这份报告! 整个大周的各省收入全都大幅增长! 尤其是泸州、余杭和、闽南、黔南这几个省! 赋税差不多翻倍,有的省份甚至翻了三倍! 淦! 李天看着这几个省份的布政使,想的如何把他们尽快调走! 不能让他们继续嚯嚯了! 除了这几个增长较多的,当然也有较为落后的。 沿海地区、铁路沿线的地区都增长的非常迅速。 要么就是泸州这种贸易繁荣的地区。 那些不通铁路的,比如滇南这种偏远省份,增长速度还不如大越。 嗯,也不能让这些地方的官员寒心! 朕得好好奖励他们! 李天终于决定,得大刀阔斧的修整朝堂了! 按照大周的惯例,每年年末时,各省份的布政使都得入京述职。 但是自从李天取消早朝,述职的地方便没有了。 就改为了写报告上呈朝廷,交给陛下与内阁审阅。 不过各省布政使年末入京述职的惯例还在。 现在各省的布政使还没有离京。 朝廷忽然下旨,要求泸州、大越、余杭、浙江等布政使留下,面圣述职。 又留下了黔南西、东河、滇南等几个落后省份的布政使面圣。 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 这道旨意下来,那些被留下的布政使,当然是心里忐忑。 那些政绩好的,心里当然不慌。 但是黔南西、东河和黔南,这三个落后省份的布政使,心里十分的惶恐。 他们忍不住联系起来。 滇南布政使属于是本本分分的老黄牛。 先皇时期考中进士,辗转做成了滇南布政使。 武康今年四十七岁,可是长期在苦寒之地任职,看着就像七十多岁的模样。 武康这个滇南布政使,也属于是寻常读书人的代表了。 中了进士,排名较为靠后。 一辈子本本分分,凭借业绩慢慢升迁。 因为没有什么关系,也从未被朝中大佬看重。 凭借几十年的兢业,终于在古稀之年当上了一方布政使,但是落后地区的。 滇南可以说是全大周最贫穷的地区了。 武康在滇南布政使的官位上,一待就是六年。 手下有关系的知县知府都不知道走几波了。 但是武康仍然是滇南布政使。 这辈子为官,不是在钦州就是在滇南。 反正都是那种穷困潦倒的地区。 那些平步青云的官员,其实才是极少数。 大多数进士都像武康似的,在每一任上熬资历,即便是升迁,也是去别人不愿意赴任的地方。 在一众地区布政使里,没几个比武康资历深的。 但是武康仍然是今年考核的最末尾。 这也属实没办法。 滇南境内山多,有许多南方生蛮。 滇南地区虽然和大越接壤,可是交通不发达,大越的货品也都不走陆运。 而是走海运运输到闽南幽州等港口。 京辽铁路也没有修建到滇南。 总之就是,一穷二白。 武康赴任滇南以后,也很兢业。 他招募山中的南方生蛮下山,劝说他们开垦田地。 武康也在滇南开设官学,培养本地士子。 现在武康在滇南的声名远扬,大家都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不过在本地名声好,不意味着在朝中的名望高。 在户部考核考官看来,武康这种官就是尸位素餐。 就任六年,滇南都没有经济增长。 滇南落后,每年用掉朝廷许多钱,但是仍然贫困。 所以武康入京考核后,一直在被七部议论。 认为武康年老糊涂,能力不足。 甚至还有吏部官员,要求罢黜武康。 原本这些流蜚语也就忍了。 没想到就快离开京都,还被陛下留下来。 一想到这儿,武康就觉得委屈。 自己为大周奉献了一生,到老了,居然还要受这气。 武康对黔南西布政使说道: “胡怀兄,你也知道,咱们滇南和黔南西是什么状况。” “生蛮遍地,交通不便,当地物产贫瘠。” “能不饿死人已是不易了,若想发展,也得有条件发展啊!” “要是我们地区有铁路、有码头,也不至于这样!” 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