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秦峰陆结合了当地口味,也为了可以推广的更远,不惜成本的往凉茶里加入了糖浆。 有了甜味以后,原来不喝凉茶的人也喜欢上了凉茶。 秦记凉茶立马火爆了起来! 去过酒楼尝过凉茶的人,每次去还会再点一瓶。 秦峰陆还让伙计把凉茶泡在井水里,推出冰镇凉茶来。 这下子,每日千瓶的产量马上便告急。 这种玻璃瓶的凉茶,在汕州城快速风靡起来。 比起之前的凉茶,这种瓶装凉茶真的很方便。 如果在酒楼喝完,退还瓶子,价格跟在店里售卖的差不多。 如果要带走瓶子也没事,下次买凉茶时只需带回来瓶子,依然能退瓶子钱。 若是真的喜欢玻璃瓶留下也没关系,反正价格也不高。 秦记凉茶的口味并非寻常凉茶酸涩的口感。 而是加了许多糖浆的柔和甜味。 一些本来不喜欢凉茶的人,也喜欢上了。 凉茶的买卖越做越大,流水线也越做越多。 除了餐馆和酒楼,秦峰陆也开始在小商铺推销凉茶。 模式依然跟之前一样,在店里醒目的区域摆上凉茶,老板可以回收瓶子。 出厂价格全部一样,可是老板的标价不可以超过秦峰陆限定的最高额。 凉茶在汕州的街头巷尾铺开了。 秦峰陆仍然觉得不满足。 他带着秦家的凉茶,开始往闽南各个城市推销起来。 这下子秦旺福是看不懂了。 自家的买卖本来也赚钱,但是儿子这买卖也太赚钱了吧? 城外的工坊连轴转,给了工人不菲的工资后,仍然是大赚特赚。 凉茶是供不应求。 周围的城市中,也逐渐出现秦记凉茶的身影。 看来自己的确是老了,已经不适应这个快速的新时代了。 秦旺福这下子才完全放手,他知道自己岁数大了,未来还是交给年轻人吧。 就这样,时代的浪潮层层迭代,所有人的生活都在快速的改变。 在这样一份喧闹中,各地的县试终于开始了! 终于到了县试开始的日子。 县试就是获取秀才的资格考试。 现在大周的读书人多了,识文认字的读书人没从前那么稀罕了。 可是秀才的含金量反倒上升了。 秀才虽然是科举考试里最低的一级,可是也代表了官方的一种认证。 黄铭和常志都是华江府的学子,他们今天早早的就来到了华江下的县城。 二人一起在考试院周围租了个出租房住下。 这些房子就是专程改造,提供给赶考学习的。 黄铭和常志的家境比较好。 黄铭家是开缫丝坊的。 黄铭的父亲发了财,立马给他请了当地最好的教书先生。 家中都希望黄铭可以高中进士,光耀门楣。 学而优则仕,这仍是大周的传统想法。 即便是在商业气氛最浓烈的泸州和余杭,有钱家庭还是会把子弟送去县学府学。 就是为了可以培养出一个入朝为官的,光宗耀祖。 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官方认证。 而且秀才除了可以不跪拜父母官以外,没有什么特权。 可是大周上下,秀才还是很吃香的。 有了秀才的功名,当个官府的吏员还是很轻松的。 如果嫌弃当吏员薪水太低,去工坊和商铺,也能做个经理。 这些若是胆子大一点,喜欢出去闯荡。 如果去了漠北国、兰鹿国、倭国或者高丽。 或者大越南洋,去了这些地方,秀才都可以被为任一方,当个县长也是有可能的。 更有闯劲的话,去了印地或者土澳,那直接就能步入这些地方的高层。 所以别看大周的读书人增多,但是秀才仍然是很有含金量的。 考中了秀才还能继续考举人。 若是考中举人,那便更厉害了。 现在大周礼部修改了规定,但凡是举人,就能免费到国子监学习。 在国子监学习了三年后,就能去吏部选官。 那就有资格就任一些偏远郡县的县令,或者去什么富饶的地区当主簿。 这对于寻常人家,就能称得上光宗耀祖。 若是在国子监念得好,那还能参加上三监的测试。 若是可以通过上三监的测试,就能得到进士的身份。 真的考上进士,那可是祖坟冒青烟了! 显然黄铭的父亲对他没那么高的期待,只要可以考上秀才,那就能回家继承家业了。 常志的家境虽然也不错,可他是家中的次子。 按照余杭大家族的规矩,次子只可以拿到一笔财产,就得出去另立门户。 家产仍是哥哥的。 常志的母亲宠溺幼子,自小就让他念书,也是想给他一条后路。 若是真的可以考上进士举人,那以后就不愁富贵了。 二人就在考试院周围住下,紧张的准备次日的考试。 一夜无话。 次日,考试院热闹非凡。 科考在文风昌盛的余杭,一直都很备受瞩目。 考试院门外已经站了很多人了。 考试院门口排列着一群兵丁,这些全是从隔壁县抽调而来的,就是为了防止舞弊事件。 兵丁们拿着武器,审视着所有可疑的人。 在考生进门以后,二十个经验丰富的士兵,搜查着走进考试院的考生。 许多读书人都说这很有辱斯文。 可是黄铭和常志倒是觉得,若是真的可以抓出来舞弊的家伙,那才是对读书人的尊重。 考试院的内部环境也比从前好了许多。 现在考生们不用挤在狭窄阴暗的潮湿小屋。 如今考场已经改为了一个个宽敞明亮的小隔间。 考生们能在这里安心的应试。 秀才的考试时间只有一日。 当地的县令跟提学,还有县衙中的书吏一同阅卷。 一个县一年有十几个秀才的名额。 像华江府下辖的大县,可能名额稍多一些,但也不会太多。 总而之,秀才的考试竞争是愈发激烈了。 以前华江府还是县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的,一年最多百余人。 但是现在华江府下面一个县,每年就有整整五百多人来参加考试。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价格不停的下降。 四书五经已经不是寻常百姓望尘莫及的贵重东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