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其他类型>李天唐含雪> 第326章八股和策论,朕统统不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6章八股和策论,朕统统不考(1 / 1)

总之在府学和县学阶段,只算资格测试。 只要熟读四书五经,脑袋聪明点就可以通过。 可是到了殿试和会试,就需要看个人能力。 像是吕为宾这样,一篇策论天下知,直接被皇帝看到,以后平步青云的例子也不少。 不过这一次,国子监直接提议取消八股文。 把八股文改成一道策论的议题。 这样的调整,当然引起了朝堂的哗然! 在野的道学和理学,最无法接受取消八股文。 朝堂上出现巨大的争议。 很快,这个纷争便递到了李天的御前。 看着礼部的奏折,李天觉得有些头疼。 正在批改奏折的唐含雪,放下手中的朱笔。 对着李天说道:“陛下,其实不管是八股,还是策论,都是有可用的道理的。” 身为一个现代人,李天对八股文当然没什么好感。 他不解的问道:“这八股取士,有何好处?” 唐含雪笑着说道:“我父亲曾说过,八股取士,是寒门学子的一条出路。” “为什么呢?” 唐含雪说道:“父亲曾说,最好写的就是八股。” “但凡熟读四书五经,就能写出八股文。” “所以寒门学子,只需买四书五经的书学习就好。” “可是策论就不同了。” “要写出长篇大论,凭四书五经是不够的。” “经、书、名家文集、史书,这些全要读一读。” “光是买那些史书文集,就要花一大笔钱。” “寒门学子压根读不起史书。” 李天恍然大悟,原来科考主推八股文,居然是为了公平。 唐含雪说道:“科考取士,最重要的就是让寒门学习看见希望。” “若是用策论,那寒门学子还怎么考。” “就又要重蹈魏晋的覆辙了。” 魏晋,就是世家门阀掌控朝廷。 因为知识被这些门阀垄断,所以寒门学子压根没有出头之日。 这也导致了魏晋门阀垄断朝堂的局面。 后世王朝,全吸取了魏晋的精盐。 通过科考来选拔人才。 可是科考也是在不停演变的。 现在大周采用的是策论和八股并行。 只要通过举人和秀才的考试,寒门学子就可以获得预备官员的资格。 那时再去读书,也可以高中进士。 机械刻板的八股文,相当于强行把读书人全部拉到一个较为公平的位置上。 唐含雪又轻叹一声说道: “但是八股取士,也有许多弊端。” “许多读书人什么书都不看,就只看四书五经。” “死记硬背,乡间有许多老举人、老秀才,什么事也不干,就只想科考。” 所以说两方都有道理。 策论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准,八股则能保持公平。 唐含雪说道:“这究竟用八股,还是用策论,就得陛下来决断了。” 李天想了想,轻笑着说道: “朕都不用!” 唐含雪大吃一惊,连忙问道:“难不成只靠贴经,那该如何为朝廷选拔人才呢?” 李天说道:“朕要开创一种新形式,申论!” 很快,李天就把申论说给了唐含雪听。 唐含雪眼前一亮。 所谓的申论,就是在试卷上列出一些材料。 然后列明想要论述的文章主题,与上面的材料相联系。 妙啊! 唐含雪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就如同策论和八股文之争里,双方都有优缺点。 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小,有利于寒门学子。 可是八股文太过死板,选拔出来的官员刻板。 而策论的确可以选拔出有才干的官员。 可是策论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也会导致优异的士子全来自于世家豪门,为以后埋下祸端。 可是申论就不同了! 论述的材料都已经列明,不管是否看过,都能拿来直接用。 而且申论也不同于策论,不允许列举列明以外的材料。 也就是说,这个办法,既杜绝了科考被世家子弟垄断的可能性。 又能在寒门学子里,选拔出有才干的人才来。 圣上英明啊! 唐含雪崇拜的看向李天,陛下果然英明! 这场争论,最后在陛下下达旨意后停止了。 当看见申论的题目后,不管是国子监还是翰林院都闭嘴了。 还是圣上厉害啊! 居然可以想出这么两全其美的办法! 接下来,礼部把申论的考试格式固定下来,通知全国的府学和县学。 这便是以后府学和县学的考试题目了。 春闱大比的预备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 京都的各大酒楼,已经提前热闹起来。 在五个月后,京都便要举行会试。 各地的士子,现在已经齐聚京都了。 大周的会试会考策论,所以士子们会提前来京都,四处给大员投递自已的文章。 唐朝科举时,士子都会给大臣投递自已的文章,这被叫做行卷。 唐朝行卷,是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 有的行卷,甚至就是一种贿赂。 唐朝科举的弊案成风,就是因为行卷盛行。 但是大周的科举与唐朝不同,泄题的可能性特别低。 士子们投递文章,也是为了想在京都扬名。 只要成为了有名的士子,那在会试时就更容易考中。 但是这种私下攀附重臣的事情,仍然不太好看。 内阁首辅钱多明下令,新邸报每周会出一期增刊。 用来刊登这些新进举人的文章。 这下子,负责收集稿子的翰林院邮箱忙了起来。 士子们纷纷把自已的得意文章给新邸报投稿,希望可以扬名天下。 南洋周家的大少爷周闯,刚刚抵达京都。 他是南洋士子,原本是想赶上万博会的。 但没想到碰上了海上风暴,耽误了好些天的行程。 所以周闯抵达京都的时候,连元宵灯会都没赶上。 虽然有点遗憾,但总算平安抵达京都了。 周闯看到京都的繁华,也大吃一惊。 尼玛拉已经够繁华的了,但是和京都一比,尼玛拉就是个小县城。 在京都,周闯很快就碰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赶考士子。 周闯瞬间认识到,自已并非家人眼里的天才。 周闯少年读书,家里又是大富豪,请的全是名师。 连南洋都护范建和长史刘文卓,都赞叹周家少爷是读书的料。 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