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骗子的广告,翰林院是肯定不会刊登出来的。 这个部分倒是成了《余杭日报》最好办的版块。 余杭的商业发达,想要刊登广告的商铺太多了,只要考证过质量,不要虚假宣传,就可以接这些生意。 赶鸭子上架,方浩只好领着书院的老师学子,匆匆办出了第一份《余杭日报》。 在收集新闻的时候,方浩察觉,港口的商贾们对于商品的当日售价十分关注。 方浩问过才知道,港口的物价变动太快,有经验的商贾在购买物品前,都会参考前几日的价格。 方浩决定在地方新闻上增加一个类目,刊登当天主要货物的价格。 这样的话,来往余杭的商人,都会买上一份《余杭日报》当做参考。 而报社只用雇佣一个小童,每天询问各类物品的价格就行了。 小说的部分,书院找到了一名落魄的秀才,让他在报纸上发布自已的连载志怪小说。 于是,第一期《余杭日报》,终于完成了! 这份抄袭、拼盘、赶鸭子上架,还有上广告的报纸。 一经问世,立马在余杭引起了轰动! 那是因为余杭太需要一份当地的报纸了! 去过京都的人,看过新邸报后,大家都很期待可以有一份属于余杭当地的报纸。 但是办报,必须得经过朝廷的允许。 所以即便有小型私报,也只是蜻蜓点水,不敢动静太大,引起朝廷的注意,那可就完蛋了。 这次余杭终于有了本地的官报! 第一批《余杭日报》,三千份瞬间就卖光了。 很快,第二批的四千份报纸也全部售出! 书院的老师和学子,都露出激动的笑容。 七千份都可以卖出去! 办报的钱,就足够书院运转了。 更别说还有广告的进账! 官学书院这才知道,原来办报可以赚这么多钱啊! 有了余杭日报的进账,就足以养活整个余杭地区的学院了。 但是方浩仍然觉得不够,他继续在余杭的各个郡县,开设了印报的部门。 在府学排版好的内容,会送往县学。 县学加上一些当地的新闻,然后印刷出来。 这些郡县的消费力虽然不比州府,但也足够当地书院生存。 经过方浩这样一折腾,还真给余杭的书院找到了稳定的收入。 公学的书院不要钱,还是学习朝廷科举所考的心学,即便学不好心学,那也可以做个工程师或者账房。 再不济还能去当个翻译。 于是报名公学的人,在各地排起了长队。 本来就被打击的私学,这下愈发窘迫了。 此时的黄晓,坐在冬林书院的会客厅里喝茶。 冬林书院的院长夏冬林,刚刚从京都返回余杭。 这次盐铁会议,夏冬林和吕为宾的两次辩论都败下阵来,理学也被取消了官方学术的地位。 尽管大家都知道,此事是陛下乾坤独断,但是余杭的理学传人,依旧把怨气发在了夏冬林的身上。 不跟他发火,难道还敢跟陛下发火? 夏冬林失去了余杭理学领袖的地位。 许多追随他的学生,也全部离开了冬林书院。 “夏院长,你也参加了盐铁会议,陛下的圣旨,余杭要取消所有的私学书院。” 夏冬林黑着脸说道: “黄大人,你从哪儿看出我这是书院的?这里只是老夫会友的厅堂罢了!” 不愧是老狐狸! 黄晓带领手下跑了好几座私学书院。 所有人都是一致的口径。 全说自已这不是书院,只是会客的庄园。 黄晓还是决定从规模最大的东林书院开始劝说。 看见夏冬林的模样,黄晓就知道这回一定不会顺利。 黄晓收起笑脸说道:“我在查抄一名盐商账本时,发现他每年都会给冬林书院捐资一大笔银子。” “我听闻夏院长还曾给那名盐商写过‘仁义君子’的字?” “现在那名盐商参与盐丁之乱,证据确凿。” “不知道这冬林书院,和这个案子是否有牵连?” 夏冬林满脸怒意的起身,对着黄晓说道:“你这个酷吏!” “你若敢构陷污蔑,我们冬林书院的人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黄晓微微一笑,他看着夏冬林说道: “夏院长,我说了,朝廷的政策是关闭私学。” “我不管你这里用作什么,我是要这冬林书院再不开门!” “如果夏院长不配合,那就别怪我不留情面了!” 语毕,黄晓直接带着属下离开了冬林书院。 夏冬林捂着胸口浑身颤栗,他的学生连忙围了上来。 “老师!我们鼓动那几名为官的同门,共同弹劾这个狗官!” “老师,难不成我们读书人,还得被这种流氓无赖欺压?” 夏冬林当然是一肚子的憋屈,但是想到余杭盐案,他还是忍住了。 余杭盐案,几乎牵扯进了余杭所有的盐商。 平时夏冬林的冬林书院,与这些盐商往来密切。 盐丁之乱时,夏冬林正在从京都返回华江的船只上。 冬林书院的确没有参与盐丁之乱,但是冬林书院与盐商关系密切。 夏冬林写了许多拍盐商马屁的文章诗词,这是怎样都抹不掉的。 现在黄晓手里攥着余杭盐案,夏冬林不得不屈从。 若是黄晓真的耍起混来,拿着余杭盐案大兴牢狱,自已这把老身子骨,哪里受得了牢狱之苦。 “关门吧!”夏冬林终于做出了决定。 众弟子面色大变:“老师,此话当真?” 夏冬林说道:“此时不关,难道等着黄晓上门查抄吗?” 夏冬林捶胸顿足道:“有辱斯文啊!” 众弟子也一同哀叹不已,甚至有的哭了起来。 不过在哭泣的弟子里,也有许多眼睛转动。 冬林书院正式关门,朝廷禁止私学的诏令,终于在余杭落地。 冬林书院关门时,余杭许多读书人为之掉泪,有的读书人甚至大骂李天是桀纣,觉得李天这是有违孔孟之道! 有气急败坏的,便有悄悄跑路的。 比如夏冬林的几名得意门生,在书院关门后立马来到了余杭公学府。 “几位夏公的门生,要来应聘公学的心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