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光是抗议朝廷,而是要做汉奸啊! 那可是会钉在耻辱柱的! 这下子,余元辉又是煽动勾连,又是串联余杭的豪族书院,活生生的又被拖延了两天。 西厂拿着钦差的书信和印鉴,送去镇海府后。 这位镇海府都统,也是曾经兰德平定淮河之乱的副将。 得知余杭的情况后,都统十分干脆,直接开始点兵,朝余杭进军! “大军入城了!” 余杭府的百姓欢呼着相告。 素日安稳的余杭城,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 身穿甲胄,持有火燧枪的士兵们快速接管了余杭府的城防。 大军入城后,黄晓有了后盾。 直接按照名单,挨家挨户的逮捕了这群密谋造反的盐商。 这次盐商密谋造反,可以说证据确凿,所以黄晓抄家也是一拿一个准。 盐商、豪绅、官吏,供出来了一连串的名字。 按照名单,黄晓又继续开始抓捕。 整个余杭地区的官场震动! 这群盐商,许多都是当地的豪门大户,也是书院的资助者。 一时间,余杭的书生全在斥责,说这个捐官的酷吏黄晓,残害余杭的读书人。 但是黄晓在余杭百姓口中的名声极好。 这群读书人全被老百姓吐口水,到了最后,这群书生都没法抹黑下去了。 这场余杭盐乱,还没爆发就被黄晓扑灭。 抓捕余杭盐商整整三十八人,牵扯当地豪绅大户四十余家,牵扯进来的官员总计上百人。 更有当地书院若干。 余杭武林里的几个门派,也全牵扯进来。 唯一可惜的是,煽动盐乱的余元辉,已经先一步逃离了余杭府。 余元辉不知所踪,但是别的人是证据确凿。 黄晓直接把情况上报朝廷,等待朝廷的安排。 余杭豪绅彷徨,波涛汹涌。 盐丁谋逆还没开始,就被黄晓直接扑灭了。 余杭布政使得知后,也很心有余悸。 若是余杭真的暴乱,那他这位余杭布政使绝对脱不了干系。 而且审问后还得知,这次叛乱还与北莽有关。 余杭布政使吓出了一身冷汗。 随后朝廷立马下达了海捕文书,缉拿逃跑的余元辉! 余杭一案,彻底让余杭豪绅被抓住了小辫子。 这下子,整个余杭都安稳了下来。 谁也不确定自已的家人朋友有没有牵扯进案中。 而黄晓的盐税部门,也在这种安定下,成功的设立起来。 让一些落魄的读书人当文吏,让盐丁做衙役。 盐税部门一边把平价的盐送去乡间,一边征税士农工商。 余杭的地主本来还有些怨。 盐税部门不光对土地征税,还对他们的工厂征税。 但是盐丁谋逆一案,他们多多少少都有牵扯。 这下子抗议的勇气也没有了。 黄晓的一体纳税之策,在余杭毫无阻碍。 等户部尚书收到黄晓的折子,看见余杭的赋税也大吃一惊。 在大周建国初期,余杭每年的各项赋税,年入一千二百万两白银! 那时真的占据了大周国库收入的一半! 余杭赋税半天下,这个说法就是在那时出现的。 不过随着大周建国渐久,余杭的赋税逐渐下跌。 在摊丁入亩以前,就只有四百万两银子。 实行摊丁入亩后,才回升到了五百万两银子。 这是因为余杭的豪绅,通过科举制,影响力逐渐增大。 而余杭的田地,全部集中在这群有影响力的豪绅身上。 朝廷就很难在这群豪绅身上收税了。 余杭的赋税接连下降,也是李天刚继位时,户部财政紧缺的原因。 但是这次黄晓交上来的银子,足足有九百万两! 这些全是查抄盐商后,补足的盐务亏空! 除此以外,新建立的盐税部门,一个月就征收了二百八十万两的工商税! 户部尚书大喜! 如果继续下去,余杭的赋税又能再度回到上千万两了! 那朝廷的国库就更加充裕了! 有人欢喜,当然有人难受。 李天得知黄晓平定了盐丁叛乱的事情后,气的脑袋发晕! 好你个黄晓! 朕提拔你,你居然也背刺朕! 看见黄晓怎样恩威并施,拖延盐商的谋逆时机,又是怎样当机立断,征调镇海军平定谋逆。 这是一个捐官可以做出的事情吗? 你这家伙有这头脑,怎么不好好去科考? 还有吏部那群家伙! 这种人查京的结果居然是下等中? 究竟是谁对黄晓这家伙做的考核! 李天气愤不已,系统也开始了背刺。 余杭盐乱平定,余杭局势稳定,国库收入增加,威望+30,大周国运:加5000点! 这下子李天真的快吐血了! 黄晓! 李天把黄晓的名字,划进了危险分子的队列中。 接下来李天看见了黄晓送来京都的银子,更是两眼一黑! 这家伙居然搞了这么多钱! 不行! 绝对不可以让黄晓继续待在余杭了! 这家伙必须得调走! 留在余杭岂不是又给朕搞出更多银子? 绝对不可以! 但是让这家伙去哪儿呢? 对了! 李天想起了一个好位置! 黄晓这家伙斗字不识几个,可以说是个半文盲! 让这家伙去监督官学! 这家伙也不懂学问,做这个差事一定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朕可太聪明了! 李天立马说道: “小魏子,拟旨!” “奴婢在!” “余杭淮河盐务总督黄晓,平定余杭盐乱,功绩卓越!” “现升任他为东南官学都督,监督东南各县的官学设立!” “遵旨,陛下!” 可算是安排走了黄晓。 李天又陷入了自我质疑中。 怎么查京的结果也不靠谱了? 明明下等中的考核,怎么去了地方就大展身手了? 这究竟是谁的问题? 李天越想越气,又对小魏子说道: “传旨,严厉训斥礼部考功司,他们是怎样查京的?” “负责查京黄晓得是谁?让吏部送来一份请罪折子!” 两道旨意下达后,快速分派到了吏部。 唐孝任长叹一声说道:“没想到老夫这次也看走眼了,这个黄晓真是个人才!” 贾仁义也说道:“陛下正是慧眼识才,只是与黄晓谈论了一番,就看出黄晓是个人才,还委以重任,当真是佩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