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轻咳一声说道: “朕觉得范爱卿说的很对!” “朝廷还是得坚持盐铁官营!” “不光要坚持,还得加强!” “以后废除盐引制,在郡县开设盐场的专卖店,直接售盐!” “就按盐场的成本定价,朝廷直接给百姓提供平价盐!” 语毕,户部尚书着急的就想反对。 但是他看见唐孝仁的眼色,只好把话咽了下去。 李天继续说道:“铁器也一样,厨具和农具,依然继续朝廷官营。” “但是酒产倒是能放开,内阁来拟定方案好了!” 坚持盐铁官营,与民争利,威望:-20!大周国运:-2000点! 挺好挺好! 虽然减的不多,但对于李天来说,蚊子虽小也是肉啊! 地方代表全部哭丧着脸。 这次的盐铁会议,两项议题都完败。 但是他们马上打起精神来,随后的议题还得继续战斗! 盐铁会议一直开了三天! 讨论了朝廷中枢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成比例。 地方官吏的考核标准。 怎样抑制地方豪绅兼并土地。 商税如何统一征收。 包括如何管辖武林门派的那些话题。 到了后面,李天实在没有兴趣了,索性没再旁听。 朝野上下的舆论,一边倒的倾向地方代表,但这次的盐铁会议,却以地方代表全面失败而告终。 禁止办立私学,相当于切断了理学供养人才的渠道。 以后都得在官学里学习了,而官方学术是心学,相当于把理学排出了官方学术的行列。 侧面切断了豪绅和理学大儒,对科举的垄断。 朝廷加强了盐铁官营,这对于希望可以进入盐铁领域的豪绅,又是次打击。 随后朝廷又颁布了严厉的抑制兼并诏令。 要求各地郡县清查田亩,全面推行摊丁入亩的决策。 这次地方代表,试图用舆论左右朝廷的方案失败。 大周朝廷再度回到打压地方豪绅的方向上。 但是朝廷还有个话题没有探讨。 这才是关系到大周最关键的问题。 对外政策! 这是最后一项盐铁会议的议题。 现在的盐铁会议,盐铁官营的话题,反倒成了个小话题了。 名为盐铁会议,实则是一次大周共识凝聚的会议。 也是大周的国事会议。 这最后一条,也影响着大周以后的对外政策。 是继续向外发展,开拓政策。 还是和从前一样,不再继续开拓,闭关锁国。 这个话题,在大周的高层里也颇有争议。 这是一个涉及到民生、军事、经济,甚至儒家学说的重要议题。 所有人,全在等待明日的会议。 朝廷开衙最早的部门便是翰林院。 现在的翰林院,最繁忙的部门便是新邸报了。 每天都要在凌晨准备编撰排版,制定当日的新邸报内容。 翰林院排版好以后,便会有太监携带报纸的母版,送去内务府的刊印部。 这也是内务府成立的一个部门,全是内务府的太监与宫女在里面工作。 随后便是排版印刷了,活字印刷工作的太监,得在半个时辰内,将印刷排版完毕。 然后立马印出一份,再次送去翰林院。 新邸报的编辑核对完毕后,内务府刊印部,便使用印刷机开始印刷邸报了。 接下来,每日三点前。 充满油墨香气的新邸报,便会送去各个发行点。 这些发行点,等待着许多报贩子。 还有一批新邸报,会送去出京的火车或运输车,送往大周的各个地方。 京都发行点的报贩子买下新邸报后,接下来他们会把报纸分派给报童,让他们当街售卖。 还有些送报童,负责把报纸送去订阅的豪门大户中。 现在每个豪门大户,门口都按了报箱。 只要把新邸报投进报箱,便会有下人拿走。 现在京都的沿街,还设立了专门售卖报纸的报亭。 除了报纸以外,这些报亭也会售卖一些早餐,热水之类的。 到了五点钟,报童就把报纸送完了。 这些送报童便拿着报纸,开始沿街售卖。 继承刘文卓的风格,新邸报基本上都是拿老百姓能听懂的白话文描述的。 范建在京都推行的官营和夜校教育,也提高了京都百姓的认字率。 所以报纸这项买卖,在京都非常的不错。 现在京都的工坊很多,而且基本都在郊外。 那些做工的百姓,也会买上一张报纸,在早点铺一边吃一边看报纸。 这几日正值盐铁会议,报纸愈发的供不应求。 井川浩三拿到报纸后,也来到一家早点铺。 不过这里和路边摊不同,这里是达官贵人用早餐的地方。 井川浩三身为护倭校尉的嫡次子,不拥有继承权。 这次倭国参加盐铁会议的代表,是井川浩三的哥哥,真正的世子。 井川浩三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他也非常关注会议。 每次全敏浩参会回来,他都会拉着全敏浩询问会议内容。 打开新邸报,一篇文章吸引了井川浩三的注意力。 《殖扩论》。 文章的作者是匿名的。 这篇匿名文章,为何会刊登在报纸的头版? “大周现在有四千二百万人,以京都的人口为例,一户人家,平均有四五个子女。” “现在朝廷治下,新生率有六百万,那二十年后,大周会有多少人?” 这是心学的论证学术。 看来这是心学的弟子。 井川浩三微微点头,继续往下看。 “据我的推算,大周二十年后,将会有五千八百万人口!” “那么四十年后,大周便会有上万万人口!” “现在的余杭,寻常百姓一家只有三亩田地!” “这些土地也刚刚够温饱。” “四十年后,余杭一户人家只会有一亩田地,那一定会饿死人的!” “余杭尚且如此,别的州府呢?” 井川浩三后背一凉,从没有人注意到过这个角度。 但是如果大周真的这样人口增长,那土地的确不够用! 文章作者继续说道:“若是继续守成,那大周的土地一定是不够用的。” “要么哗变,死去一些人,再度回到可以养活的人口上。” “但是要让大周死去那么多人,明显是不仁义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