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送去内阁后,唐孝仁和贾仁义都倒吸一口凉气。 陛下这么支持黄晓! 恐怕这回的朝堂风波,不会那么简单平息了。 果然,诏书一经下达,就引起了文武百官的不满。 你黄晓算什么东西? 区区一个捐官,仗着陛下的宠幸,居然骑到了进士的脖子上? 平静已久的御史台,重新刮起风暴。 “我们一起伏阙上奏!” “对!不能寒了所有读书人的心!” “咱们得规劝陛下!” 在读书人的号召下,十几名御史,加上几名吴锐在京的同僚,一起来到了皇宫前。 他们要伏阙上奏! 看守宫门的侍卫不敢怠慢,立马通知宫里。 李天今天留宿在皇后的寝殿中。 唐含雪快要临盆了,李天也是安抚略显焦虑的皇后才留宿在了皇后宫里。 又来这一招? 李天气哄哄的起身。 唐含雪抱着李天的胳膊说道:“陛下,这次他们不是为了吴锐出头,而是想为进士出头。” 李天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何?” 唐含雪说道:“朝廷用人,主要的便是科举的名次。” “吴锐是进士,黄晓是捐官。” “所以在这群进士的眼里,吴锐一定是对的,黄晓一定是错的。” 李天气愤地说道:“这群家伙!” 李天心里想着,看来黄晓是用对了! 这个黄晓果然是人憎狗嫌的家伙! 这种奸臣朕就是要宠! 李天立马说道:“就说朕已经休息了,让宫门外的家伙们上奏折说。” 小魏子连忙把李天的旨意,通传给宫外伏阙上奏的御史们。 这次,他们的怒火更加沸腾了。 “我们要面见陛下!” “我们要进谏!” “陛下,不能宠信黄晓那个奸臣啊!” “陛下,怎么可以让一个捐官残害朝廷命官呢!” 御史们说着更加来劲! 这下小魏子也慌了,立马返回禀告李天。 李天气的坐起来。 “来人啊,将那群家伙押下去,给朕打他们的板子!” 这下唐含雪与小魏子都劝诫道: “陛下不可啊!这可是会伤了读书人的心的!” 哦? 还有这种好事? 李天立马说道:“打十板子就行,不用打死!” 杖责大臣:朝廷威望-20!大周国运:-3000点! 宿主获得“暴君”称号,是否解锁? 解锁暴君称号后,残暴行为将翻倍减少国运! 干得漂亮! 李天兴奋的都快鼓掌了! 朕如此努力,终于找到可以败坏国运的办法了! 那便是打大臣们的屁股! 从前怎么没想到如此简单粗暴的办法呢? 偏听偏信,宠信幸臣,大周国运:-2000点! 宿主解锁仁君称号,国运翻倍减少!大周国运-4000点! 又解锁一个新称号! 不错不错! 暴君可以让残暴举止减去的国运翻倍! 若是刚才有暴君的称号,就可以损失6000点国运了! 仁君这个称号也不错,这下子减少了7000点国运! 瞬间入账了7000点国运,李天十分的满意! 黄晓不愧是朕的福星! 小魏子拿着李天的旨意,率领太监把伏阙上奏的官员和御史抓了。 然后噼里啪啦的开始打他们的板子。 这群娇生惯养的读书人,何时有过这种遭遇,全部开始求饶。 不过动刑的太监也没太下死手,只是稍稍打了一下。 但还是有三名御史昏了过去。 不过他们不是疼晕过去的,而是屈辱的昏倒了。 等唐孝仁收到消息,匆匆赶到宫门前时,动刑的太监已经离开了。 唐孝任连忙把这群受伤的御史送回府上,然后气愤地跺了跺脚。 陛下居然做出这种事情! 这下子,这场风暴更不好平息了! 果然,次日,伏阙上奏的御史们被打了板子的事,很快在朝廷上掀起轩然大波。 陛下重用幸臣,居然这么苛待读书人! 但是这一次,倒是没人再去伏阙上奏了。 毕竟那些御史的屁股都开花了,没人想再步他们的后尘。 他们只能愈加疯狂的上奏。 就连内阁首辅唐孝仁,次辅贾仁义都上奏李天。 希望天子可以尊重读书人! 但是这场风波,在黄晓的奏折送达京都后,便彻底没了声音。 与黄晓的奏折一同送上来的,还有他所抓的知府知县们的供词。 黄晓这家伙读书虽然不行,但是审问的能力很强。 他威逼利诱,用上了各种手段,拿到了关键的证词。 浙江所有官员怎样勾连在一起,侵占盐务。 盐商、官员、朝廷的盐场环环相扣。 就连老练的刑部官员,都不由的赞叹这份证据拿的真漂亮。 更为关键的是,黄晓还找到了吴锐参与盐务弊案的关键性证据! 除了口供外,黄晓还使用了三教九流的办法,查出了吴锐存在浙江府钱庄里的20万两贪墨白银。 这下子,朝野上下全部哑然! 这一次,居然是朝臣输了! 吴锐真的是个大蛀虫! 这天下读书人的脸都打了啊! 那些伏阙上奏,一口咬定吴锐是无辜的御史们,再度晕了过去。 唐孝仁也没想到,这个吴锐居然敢贪这么多,如此明目张胆! 黄晓在浙江府,处置了一名布政使,三名知府,十五名知县。 没有一个冤枉的! 朝野哑然! 痛快! 太痛快了! 李天看着这群大臣心灰意冷的模样,龙心大悦! 他又想起自已刚继位,这群大臣整日拿小事规劝自已的时候。 哼!以后朕若是不开心,就要杖责你们! 与此同时,黄晓的另一封奏折,送到了京都。 内阁。 唐孝仁看着黄晓的奏折。 黄晓是用大白话写的折子,内容也简单明了。 “臣经过思考,浙江府私盐横行,为何百姓们却十分欢迎。” “还是归咎于官盐太贵,所以百姓们才喜欢买私盐。” “吴锐这种官,浙江府的百姓居然觉得他真的挺好。” “这也说明,官盐确实是太贵了。” “所以臣尚书恳请,降低官盐售价,让百姓可以买上低廉的官盐,那样便不会再买私盐了。” 唐孝仁看完后说道:“胡闹!朝廷的收支,岂是他一个五品官可议论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