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等两边争论的差不多了,才说道: “朕觉得,这铁路还是得修的。” 此话一出,唐孝仁面露喜色。 贾仁义则脸色有些难看。 “但是朕觉得,不应该先修建通向东辽的铁路。” 这下唐孝仁脸上的笑意不见了。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李天刚才已经在系统内评估了。 目前最有性价比的铁路方案。 修建通向泸州的铁路,大周国运:-20000点!工程完毕后,每月增长500国运点! 就是它了! 李天很快就回过神来,修建京泸铁路,是性价比最低的。 泸州外的漠北,已经分封给了漠北王。 泸州没有北莽的军事威胁。 这条路线几乎没什么军事价值。 经济上,泸州也没有什么特产。 漠北的特产,就是从北莽贸易的人参、东珠之类的东西。 走陆运就可以,根本用不着铁路输送。 所以在经济上这条路线也是亏本的! 这也是为何这条铁路修好后,每个月的收益这么低的原因。 就它了! 李天轻咳了一声说道:“朕觉得,应该修建从京都到泸州的铁路。” 京都到泸州? 众臣闻面面相觑。 这条铁路有必要修建吗? 如今泸州的贸易繁荣,但是那点东珠和人参,也没必要专程修条铁路来输送吧? 而且泸州山多,修建铁路的成本更大。 明摆着是比京东铁路还亏的生意。 贾仁义正想反对。 李天便决定道:“擢任张暃柴为京泸铁路督造使!负责京都与泸州的铁路修建工程!” 贾仁义想要出反对,但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 面对陛下的决定,贾仁义身为内阁次辅也不敢轻易反驳。 没想到结果是这样的。 京泸铁路工程开启,大周国运:-20000点! 五万一千点! 只要再努努力,朕就可以升仙了! 第一次距离升仙这么近,李天感觉自已都快飘飘然了。 驾部司司丞张暃柴,收到这个任务也愣住了。 京都到东辽之间全是平原,只要铺设铁轨就行。 但是京都到泸州之间多山。 那工程量可大多了。 而且在山地上,马拉铁轨车就容易出现事故。 陛下难道不清楚吗? 张暃柴摇头,陛下如此圣明,他一定清楚! 那就是说,圣上已经得知自已在研制什么了? 张暃柴走进驾部司衙门,在后院的工坊里,一个庞大的机器正在调试。 一辆不用马拉,只需煤和水就可以开动的火车头! 陛下肯定是得知了我的发明! 有蒸汽火车头在,才可以拉动火车翻过山岭! 我一定加把劲儿,尽快研制好蒸汽火车头! 张暃柴集合了工部全部的能工巧匠,制作出的蒸汽火车头冒出一缕白烟。 随着轰隆隆的声音,蒸汽机发动起来! 沉浸在国运败坏喜悦里的李天,还不知道张暃柴释放出了一头钢铁怪物! 四月中旬是太后的生辰。 后宫顿时忙碌起来。 不过筹办太后寿辰,乃是妃嫔的事情。 李天反倒成了最清闲的那一个。 四月份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李天坐在榻上,近日朝廷平静的让人无聊。 修建京泸铁路的纷争解决以后,唐孝仁和贾仁义便像是从未争执过似的,继续携手把控内阁。 这也让李天非常失望。 意料中的权臣内斗,怎么没有出现呢? 而且李天还发现,好像没什么事,值得他特别在意的了。 难不成这就是圣天子垂拱而治? 啊呸! 朕是要做昏君的,才不要做什么圣天子! 闲着无聊,李天让小魏子在市井买了一份新邸报,让小魏子念给自已听。 前些日子兰妃也怀孕了。 兰妃害喜明显,李天现在连兰妃那儿也甚少去了。 小魏子拿起一份新邸报,开始诵读起来。 一开始听到刘文卓写的《西游除妖篇》,李天还以为刘文卓也是同道之人。 但是仔细听了一会儿,李天发现这个西游除妖篇和西游记的剧情还是不同的。 这是刘文卓把几本小说与戏曲融合起来的志怪小说。 但是作为第一篇在邸报上连载的小说,《西游除妖篇》的名气很大。 许多富户定购新邸报,就是为了追更西游除妖篇。 除了小说外,刘文卓还添加了一个杂谈板块。 在上面刊登一些文人游记,日常杂文等短篇文章。 刘文卓四处约稿,一些朝中大臣都在上面写过文章。 比如张暃柴就写过几篇有关铁路的科普文章。 但是李天对这些文章没兴趣,他派小魏子买新邸报,就是为了听西游除妖篇。 李天还不知道,光是凭借订阅的进账,新邸报早已回本了。 甚至刘文卓还能拿出高额的稿费,邀请一些清贫的朝中大臣来做编辑。 那些给新邸报投稿的大臣,如果稿子被录用,就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润笔费。 于是给新邸报投稿的人数不胜数。 刘文卓只能细细筛选,碰到大佬的文章没过,他还得一个个上门拜访解释。 京都的百姓,也非常喜欢新邸报。 许多人阅读新邸报打开了眼界。 甚至有人看完张暃柴的文章,立志要成为一名工匠。 最近刘文卓正在筹办两个新栏目。 一个叫《漠北风光》,这是漠北六王爷来信,请求刘文卓在新邸报介绍下漠北。 六王爷会组织手里的文士,把漠北的生活写下来。 希望通过新邸报的宣传,可以给漠北吸引些人才。 还有个栏目便是刘文卓主动约稿的。 这个栏目还得从三日前说起。 刘文卓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那篇文章写的非常好,介绍了南洋各国的风光。 上面还写了南洋各国被西洋诸国渗透的事情。 异国的风土人情,还有一些十分逼真的战争描述。 让这篇叫做《南洋航记》的文章非常有热度。 因为反响热烈,所以刘文卓打算把这个栏目设为专栏。 这篇《南洋航记》的投稿十分准时,文笔也很扎实。 平铺直叙中,把朝廷组建舰队下南洋的过程描写的非常详细。 波澜壮阔的海洋,激烈的海战,南洋土著的特色民俗。 京都的读者们全部被吸引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