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惩戒 夜里闪烁的星辰,在东方渐渐明亮的天幕下,变得暗淡。 秋寒霜重。 两道朱红宫墙夹着的幽长狭道口,一干人等屏气凝神,半点声音也不敢发出,便是露水凝结在他们发梢眉角,也未动手去擦上哪怕一下。 谢危立得久了,一身寒气。 昏昧的天光投入他深寂的眼底,便如坠入乌沉沉的水潭中一般,不起丝毫波澜。 燕临从坤宁宫内出来时,身上的酒气虽还未散,酒却已经全醒了。 大仇得报,兵权在握。 本该志得意满的少年将军,这时看上去竟有一种近乎懊丧的颓唐,一种近乎无措的茫然,衣襟凌乱。走得近了,还能看见他脸颊上一道细细的血迹已经结痂的抓痕。 昨晚他到底做了什么 那一双带着哀求与惊痛的眼眸,蒙着泪水,陡然又从脑海里划过。 燕临脚下竟然踉跄了一步。 他脸上不剩下多少血色。 一名反贼的统帅,谋反软禁了前朝皇后之后,在天未亮开的清晨从坤宁宫里,衣衫不整地走出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而喻。 谢危看见他时,眼角都微微抽了一下。 这一刻说不上是失望更多,还是沉怒更盛。 待他走到近处,站在这座为雾气弥漫了少许的宫门前时,便抄起旁边人手中的长棍,用力往他背上打去! 这一下的力道极重。 燕临未闪未避,几乎打了个趔趄,喉咙里也泛出了隐约的血腥味。 他望向谢危:“兄长” 谢危面上看不见半分情绪,只道:“跪下。” 燕临咬紧了牙关,眼底竟出现了几分执拗,发了红,大声道:“是她负我在先!我有什么错?便有今日一切也是她咎由自取!” 谢危一双眼终于寒了下来。 他半点都没留情,这一次是径直打在他的腿弯,厉声道:“跪下!” 两人于宫道之上对峙。 彼此仿佛毫不退让。 周遭所立兵士皆不敢斜视,只暗自为这一幕所预示之事而心惊不已。 这些年来,倾颓黄州,浴血边关,都是他在背后支撑。 长兄如父。 燕临看了他半晌,到底是未能忽略从那座寝宫之中走出来时的慌乱与迷茫,仿佛做了错事的那个人的确不是她而是自己一般,屈膝跪了下去。 已为磨难与征战砥砺过的身躯颀长,面容也在风霜打磨下褪去青涩,变得硬朗。 跪在那为露水沾湿的石板上,像是一尊雕像。 然而谢危没有半分触动,只是将长棍掷在了地上,道:“她毕竟是皇后!传家训,圣人命,便是让你做出今日这些事来的吗?人可畏,前朝不稳,你若真想害她死,只管继续。” 燕临未回一字。 谢危只向左右道:“打。军法三十棍,叫他自己受着!” 罢转身,拂袖便走。 数十日前,周寅之的脑袋还被长铁钉钉在宫门上。 此时上方的血迹都还未清洗干净。 燕临长身而跪。 左右则面面相觑,过了片刻,才有人轻道一声“将军得罪”,继而抬手起刑,一时只闻得棍落之声,年轻的将军则攥紧了拳头,始终未发出半点声音。 2)杀意 案牍堆得高高的。 谢危没有去翻一页。 吕显来时,看见他手中持着一张弓,搭上箭,拉满了,在他脚跨入门时,修长的手指便一松,“嗖”地一声,雕翎箭离弦而去,竟深深射入了书架一方木格,震得上面摆着的书册都摇晃跌落。 旁人不敢乱传,只担心掉脑袋,可吕显毕竟不同,已经听下面人来说了燕临受罚之事,再看谢危如此,便察觉到他心情似乎不快。 话在心中转了一圈。 他斟酌了片刻才出口:“世子的心思,谁都能看出来。你虽是长兄,可今日罚他,难免生出罅隙。” 谢危收了弓,望着那犹自震颤的箭羽,漠然道:“若非他姓燕,凭这份荒唐,今日我已杀了他。” 3)回忆 血洗半个朝廷,光谢危这个名字,便是笼罩在京城上空的阴影。 诸事繁多,每日都有人遭殃。 燕临在宫内受罚的事情只有少数人知道,并未传开。他似乎也自知不妥,此后数十日再未踏足过坤宁宫。 只是没料,前朝竟有个叫卫梁的傻子,千里迢迢赴京,口口声声说他们犯上谋逆,软禁皇后,要他们将人放出来,请皇后宣读沈玠遗诏,另立储君。 朝野上下谁不骂姜雪宁一句“红颜祸水”? 这个往昔探花郎,分明因她贬谪到州府,却偏偏是忠心耿耿,便连她手底下那条叫周寅之的狗,看似忠心耿耿都背叛了,他偏一根筋似的轴,要与朝野理论。 旁人若骂他,他不善辞,涨红了脸时,往往只能大声地重复一句:“娘娘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她不是坏人!” 那实是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执拗。 甚至会使人暗生出暧昧的怀疑。 燕临到底被激起了妒火,借酒浇愁,可酒只会使人想起过往,想起她。五脏六腑,无一处不觉痛,烧灼之中,爱极恨极,又去寻她。 没过几日,原本只在私底下传的流蜚语,便跟乘了风似的,飘遍宫廷。 “瞧她那样,一张狐媚子脸,要不是她勾引在先,燕将军那样好的人能看得上她?” “早两年我便觉得这样的人怎么也配母仪天下” “没规矩!” “谁不知道她原来是什么没教养的野丫头,也亏得圣上当年喜欢,给宠着,白白叫朝野看笑话。可惜呀,人没这命,有这位置也压不住,这不倒了霉?” “要我说,往日的青梅竹马,如今不过是旧情复燃罢了。” “她有的是手段呢,可别小瞧她。” “知道原来锦衣卫指挥使周寅之吗?都是被她惑的。” “还有刑部的张大人” “害人精!” 话到底是传到了谢危耳朵里,燕临又做了什么,他也清楚,只是突然想起了许久前某一日,群臣议事,却都在偏殿等候,姜雪宁一身华服从里面出来,他们入内,抬眸却见年轻的帝王手指上沾着点粉艳的口脂,刑部那位平素清正的张大人,话比往日更少许多;又想起事之前不久,他与张遮一道出宫,半路上竟遇着那位皇后娘娘在等,他忖度片刻,寻了个借口折返,那二人却留在道中相叙。 燕临到底是侯府的血脉。 谢危想,他实不能再对他做些什么了。 4)五石散 入夜后,宫人掌了灯。 他头痛,好几日没有睡好。 那名手脚利落做事机灵的小太监,便连忙使人将五石散与烈酒端了上来,服侍他服下。 沈琅便是服食丹药死的。 五石散也不是好东西。 谢危都知道。 只是他服五石散也没有旁人药性发作时的狂态,浑身虽如烧灼一般,却只是平静,清醒,甚至能与寻常时候一般,批阅奏折,筹谋算计。 人最痛苦是清醒。 朱砂磨碎,砚台如血。 他提笔蘸了朱砂,落在眼中便似蘸了血一样,勾画在纸面,都是沉沉压着的性命。 上头端正的字,渐渐在光影里摇晃。 深宫静寂的晚夜,灯花突地爆了一下,空气里浮来一段幽长的香息。 谢危抬眸,便见她走了进来。 鹅黄的仙裙,径直的面容,乌发上簪着晃晃的金步摇,走一步,便颤一步,潋滟的眼眸里隐约有一丝畏惧的期期艾艾,微启的檀唇却覆着灯火光影所覆上的润泽与可怜。 佛经上说,万念纠缠,挣扎难解时,邪魔易侵。 谢危静静地瞧着“她”。 她还提着食盒,来到他面前,带了几分小心翼翼地,将一盅熬好的参汤轻轻放在了御案上,声音有一种掐得出水的柔丽婉媚,却失之忐忑:“夜深天寒,谢、谢太师,请用” 谢危想,这幻梦当真奇怪。 他看了那参汤一眼,轻嗤一声:“皇后也是这般蛊惑张遮的吗?” 那明艳得夺目的面容上,乍然闪过了一丝怔忡,随即却苍白下来。 好似被人戳了一刀似的。 她那白皙的手甚至还未来得及从盛汤的瓷盅上撤回,便已轻颤,透出一种无措的愧疚与仓皇来。 这样的神态,轻易使谢危想起声色场里曾见过的,那些交缠的身体,淋漓的香汗,如丝的媚态,欲拒还迎。 确能勾起人不可为人知的欲想。 他突地轻笑一声,眼见她搭在案上的手腕,竟然伸出手去拿住了,滚烫的指腹慢慢挲摩过那片本该有一道浅浅的伤痕可此刻却几乎白如玉璧一般无瑕的肌肤,戾气渐渐炽盛。 便在这药力发散的幻梦之中,她都好像怕极了她,仿佛又后悔了、不愿了一般,想要用力地抽回手去,只带了一点哽咽对他道:“臣妾只是想起以前,曾与太师大人同路,如今身陷绝境,不敢盼先生饶恕,但求一隅以、以安身,还请先生,还请先生怜、怜” 那一个“惜”字,分明就在嘴边。 可她竟怎么也说不出口。 谢危压着她手腕的手指,用力了几分,竟慢慢用指甲在上面划出了一道细细的血痕。 她痛得掉眼泪。 谢危心底冷笑,也不知是觉她堂堂皇后却来自荐枕席过于轻贱,还是觉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出口的那“怜惜”二字令人生厌,便将她拽到了自己面前来,似笑非笑:“娘娘,这般不知自重?” 她害怕。 想挣扎。 可又竭力地控制住了那股恐惧,没有挣扎,只是紧绷着身体,张着眼看他。 佛经上说,邪祟若至,不可沉沦,不可甘堕,澄心则自散。 于是谢危静了片刻,转眸提了方才滚落在案上的御笔,往那赤红的朱砂里蘸满,然后攥着她,慢慢从她右颈侧,顺着喉咙,锁骨,一笔从那莹白滑腻的肌肤划下,斜斜地落进左心房。 像一道淋漓的血痕。 又似乎一道利刃,将她整个人划开了,有种近乎残忍的艳丽。 朱砂驱邪。 她是那样又惊又怕地看着他。 谢危好生憎恶这样的神情。 他心底萌了恶意,眼帘淡漠地搭垂,嘴唇凑到她耳畔,舌尖一展,只轻缓又清晰地道:“滚。” 邪祟似乎终于被他吓退了。 她如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一般,在他放开她的一刹,狼狈地退后,连端来的那碗参汤都忘了端走,落荒而逃。 谢危却坐了回去。 他仰在椅子里,眨了眨眼,看见重新恢复了冷寂的西暖阁,手垂在一旁,蘸满朱砂的御笔便自松松的指间落到地面。 某一种巨大的空茫携裹而来。 谢危闭上眼睡着了。 只是纵然借了五石散混上安息香的药力,这一觉也显得太浅。 醒来时,暗香已去。 他看着那堆得高高的案牍,才想起还有许多事情不曾处理,将伸手去提笔架上悬着的一管新笔时,抬眸却看见了案角那一盅静静已冷的参汤。 轮值的太监们,守在殿门外。 过了好久,忽然听见里面喊:“来人。” 他们顿时吓了一跳,唯唯诺诺地进去听唤。 谢危坐在那案后问:“昨夜谁来过?” 大多数人面面相觑,茫然摇头。 谢危慢慢闭了一下眼,改问:“昨夜谁当值?” 这下,众人之中立刻有名小太监腿软跪了下来,连连朝着地上磕头,自知事败,哭求起来:“太师大人饶命,太师大人饶命!实在是皇后娘娘相求,奴才一时鬼迷了心窍,才答应了她,太师大人饶命啊” “” 谢危低垂在身侧的手指蜷了一下,好像有一种钝钝的痛觉,迟来了许久一般,从他身体里经过,让他恍惚了一下。 门外,已四更残夜。 5)门外 经历过杀伐的皇宫禁内,宫墙四面皆是兵甲。 越是凛冬,越见肃杀。 宫人们都少了许多,平素不出门,若是出门,也不敢抬了眼四下地望,是以道中无人,连往日总闹腾着的坤宁宫,也如一座困着死人的囚笼。 在天还未亮开的时候,谢危驻足在宫门外,看了许久。 昨夜的朱砂还未从他指掌间擦拭干净。 他垂眸看了一眼,抬了步,缓缓走入宫门。 两旁的小太监见着他,无不露出几分惊色,向着他跪地伏首。 谢危却只轻轻一摆手。 他们将要出口的请安,于是都归于无声,连头都不敢多抬一下,直到谢危走过去了,也未敢立刻起身。 旧日奢华的宫殿,一应摆设虽未改变,可少了人气儿,添上了一种世事变幻所镀上的冷清。 景致的窗格里镶嵌着雪白的窗纸。 他走到了紧闭的宫门外,又立了半晌,方才抬手,也不知是要叩门,还是就要这般推开。 然而,也就是在这时,里面隐隐传出了说话的声音。 是两名女子。 或恐是一开始就有,只是他刚才站到这门外时,心思不在,所以并未注意。 “娘娘” “谢居安不过是披着圣人皮囊的魔鬼,萧姝死了,周寅之死了,沈玠也死了,我能怎么办呢?人在屋檐下,总要虚与委蛇。想想,委身燕临也没什么不好,说不准我还能当新朝的皇后呢。” 她的声音,没了昨夜的慌乱与忐忑。 只有一种寂冷的平静。 以至于听了也让人生寒。 谢危还未碰着门扉的手掌,凝滞了许久,终于一点一点,慢慢地收紧,重新垂落下去。 然而清晨那一股原本已压下去的戾气,却汹涌地翻上来。 他搭了一下眼帘,再抬起已无任何任何异样,转身便从殿门外离去。等到他身影完全出了宫门,身后那些宫人才敢从地上起身。 紧闭的殿门,未曾打开。 深宫里是两名女子的絮语。 那位把生意做遍了大江南北却竟是个女儿身的尤会长,轻轻地一叹,只道:“万事有因,若我料得不错,谢危此人也很可怜的” 6)匕首 回了西暖阁,谢危让人将那些五石散都扔出去,然后才想起指上的朱砂,便拿了一旁的巾帕一点一点擦拭。 一名小太监进来说:“昨夜那人已经处置了。” 谢危静得片刻,道:“去给我找把刀。” 小太监顿时一愣。 只是也不敢多问,低头道一声“是”,便去内务府开了库寻,只是也不知谢危究竟要怎样的刀,只好不同式样形制的刀都拿了一柄好的,甚至混进去两柄匕首,才战战兢兢地呈到他面前。 谢危的目光一一划了过去。 末了,手指停落在一柄匕首上。 那真是一柄好看的匕首。 银鞘上镶嵌着一枚又一枚圆润的宝石,倒像是一件玩物。 然后拔开,刀刃上寒光四溢。 拇指指腹只轻轻碰了一下,便见了血,竟十分锋锐。 于是合上,将其掷回漆盘。 他道:“这匕首,给皇后娘娘,送去。” 小太监上前来,等得片刻,却未等到他说别的,便醒悟过来,立时将那漆盘连着匕首端了下去,送至坤宁宫。 7)逼杀 过去了一天,两天 又过去了一月,两月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燕临又有几次于深夜进出坤宁宫,宫中的非议,终于传到了朝野。 谁能容忍前朝的皇后如此水性杨花? 谏书雪片似的飞来,许多人要她为沈玠殉葬,以全天下夫妻同生共死之义。同时旧朝势力翻涌,借着沈玠遗诏,要将姜雪宁选的那名宗室子借至京城来,立为储君。 残冬将尽时,谢危已戒了五石散,却仍不愿出门,只立在蒙着黑布的窗前,问吕显:“那孩子几岁?” 吕显说:“七八岁。” 谢危便说:“年纪还小。” 费尽心力造反,皇族杀了,萧氏屠了,谁不觉得,将来谢危或者燕临,总有一人要登基为帝呢? 吕显希望是谢危。 若是燕临也没什么关系。 但听着谢危此刻的口吻,他心里竟萌生了几分警兆,忽然问:“你难道想立这孩子为储君?” 谢危没有回答。 对旧党要扶宗室子来京城,也未有任何举动。 只是还没等得冬尽春来,外头就传了消息:那年幼的孩子惨死在了半道上,是燕临命人动的手。 他把燕临叫来问话。 燕临却如同被激怒了一般,冷冷地道:“千百人都杀了,一个孩子有什么了不起?这天下是你我打下来的,难道要扶立一个字都写不来几个的小孩儿当皇帝?!” 谢危静静看他:“你想当皇帝?” 燕临道:“我为什么不能想?让那小孩儿当皇帝,她岂非要当太后?她怎么能当太后!她该是我的皇后!” “啪!” 谢危看着他这混账样,终于没忍住,给了他一巴掌。 他被他打得偏过头去。 这一时,几月前的缝隙便忽然成了裂痕,使得他把原本浮在表面的平静撕碎,冲他道:“你从来看不惯她,甚至纵容那些朝臣进谏,想要置她于死地!可我喜欢她!谁若要害她,叫她殉葬,我便一个个都杀了!看他们还敢进半个字!” 谢危沉了一张脸:“谁要害她,谁让她殉葬,你便要杀谁,是不是?” 他突然唤来了刀琴剑书。 尚未近得燕临的身,便动起手来。 然而双拳难敌四手,到底是燕临被狠狠地摁在了地上,已经听出他话中所蕴藏的疾风骤雨,一时目眦欲裂:“你想要干什么?!” 谢危捡起那掉落在地上的长剑,只道:“那我便杀给你看。” 罢出门传令:“命禁军围了坤宁。” 然后命人勒了燕临的嘴,将人捆缚,一路推至坤宁宫外。 禁军甲胄沉重,行走时整肃有声,才一将整座宫殿围住,里面所剩无几的宫女太监都惊慌失措地乱叫逃窜。 禁军手起刀落,都杀了个干净。 燕临红了眼眶,竭力地挣扎,几乎哀求地望着他。 然而谢危只是岿然地立在宫门外,持剑在手,雪白的道袍素不染尘,平添一种凛冽的冷酷,向里面道:“皇后娘娘,人都死了,可以出来了。” 里面仿佛有说话的声音。 又安静下来。 过得许久,这听得里面忽然一声喊:“谢大人!” 谢危不。 她的声音却又平静下去,像是这铺了满地的白雪,压得紧了,也冷了,有一种沁人的味道:“您杀皇族,诛萧氏,灭天教,是手握权柄、也手握我性命之人,按理说,我没有资格与您讲条件。我这一生,利用过很多人,可仔细算来,我负燕临,燕临亦报复了我;我用萧定非、周寅之,他们亦借我上位;我算计沈玠,如今也要为他殉葬,共赴黄泉。我不欠他们” 身后的燕临似在呜咽。 姜雪宁的声音停得片刻,已然沾了些许轻颤:“可唯独有一人,一生清正,本严明治律,是我胁之迫之,害他误入歧途,污他半世清誉。他是个好官,诚望谢大人顾念在当年上京途中,雪宁对您喂血之恩,以我一命,换他一命,放他一条生路” 那一瞬间,谢危是恍惚了片刻的。 然而待得她话音落地,那个名字便从他心里浮了出来—— 张遮。 朝堂上沉默寡的一张脸,无趣乏味的一个人 他无声拉开唇角,陡地冷笑。 只不过姜雪宁也看不见。 心内仿佛有一团炽火烧灼肺腑,可他的声音仍旧带着那一种残酷漠视的冷平:“可。” 那一刻,仿佛拉长到永恒。 然则不过是一个眨眼。 宫门里先是没了声响,紧接着便听得“当啷”一声清脆的响,比锋锐的匕首见血封喉、从人手中脱落,掉到地上去的声响。 燕临如在梦中一般,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 连刀琴剑书都愣住了。 他红了眼,终如困兽一般,身体里爆发出一种谁也无法抗衡的力量,竟骤然挣脱了,踉跄着向那宫殿中奔去,一声声喊:“宁宁,宁宁——” 鲜血从殿内弥漫出来。 那怕疼的、怕死人的、怯懦了一辈子的姑娘,决然又安静地倒在血泊里。 金簪委地,步摇跌坠。 燕临冲进去抱起她,统帅过三军,攻打过鞑靼的人,此刻却慌乱得手足无措,像是少年时那般哭起来,绝望地喊:“太医,太医!叫太医啊——” 他沾了满手的血。 那样无助。 剑不知何时已倒落在了地上,谢危一动不动站在外面,看了许久,没有往里面走一步。 姜雪宁终于死了。 8)绿梅 燕临的魂魄,似乎跟着她去了。 停灵坤宁,朝臣或是不敢,或是不屑,都不来拜。 只有他成天坐在棺椁前喝酒。 醉得狠了,便同她忏悔;偶得清醒,又一声声埋怨,恨她,责怪她,仿佛她还在世间一般 也不知是谁忽然提了一句,说刑部那位张大人,竟给自己写了罪诏,长长的一页,三司会审诸多朝臣,没有一个忍心。 于是他忽然发了疯。 提着剑便要往刑部大牢去,要杀张遮。 下头人来报,谢危才想起,确还有一个张遮,收监在刑部大牢,已经许久了。 燕临自然有人拦下来。 他想了片刻,只道:“前些日抄家,姜府里那柄剑,拿去给他吧。” 那应当是很久以前的东西了,姜伯游革职,姜府抄家,才从那沾满了灰尘的库房里找出来。 剑匣打开,内里竟然簇新。 是一柄精工锻造的好剑。 剑匣里面还镌刻着贺人生辰的祝语,一笔一划有些稚拙,可刻得很深,经年犹在。 去送剑的人回来说,燕将军看着那把剑,再没有喝过一口酒,只是在坤宁宫前,枯坐了一整夜。 谢危也懒得去管他。 只是晚上看书时,见得说文的一页上,写了个“妒”字,后面解:害也。 他便把这卷书投入火盆。 次日天明,雪化了,他想起那为自己定下秋后处斩之刑的张遮,去了刑部大牢一趟。 只是话出口,竟然是:宁二殁了。 后来才补:你的娘娘殁了。 那一刻,谢危只觉出了一种没来由的讽刺,好像冥冥的虚空里,有个人看笑话似的看着自己。 又说了什么,他竟没印象了。 从刑部大牢出来,待要离开时,却见一人立在门外,同看守的卒役争执不休。 穿着的也是一身官服。 只是模样看着面生,手里执着一枝晚开的绿梅,碧色的花瓣绽在枯槁的枝上,似乎是宫里那一株异种。 谢危想了想,才想起:“是卫梁?” 刀琴在边上,道:“是。” 谢危道:“他来干什么?” 剑书便上前去,没一会儿回来,低声道:“似是,皇后娘娘生前有过交代,托他折一枝梅,给张大人。” 谢危沉默许久,道:“让他去吧。” 剑书再次上前。 那些人才将卫梁放了。 卫梁也远远看见了谢危,只是神情间颇为不喜,非但不上前来,甚至连点谢意都不曾表露,径直向着大牢内走去。 谢危立在原地。 片刻已不见了卫梁人。 刀琴剑书都以为就要走了。 然而那一刻,他眸底寒凉,也不知触着了那一道逆鳞,竟然道:“去抓了他,那枝梅也不要给!” 这分明是戾气深重。 刀琴剑书近来越发摸不着他喜怒,只得又将已到大牢里面的卫梁抓了,连着他方才携入的那枝碧色的寒梅,也带了回来,奉给谢危。 谢危修长的手指执了,看得片刻,扔在地上,慢慢踩碎。 9)断义 回去时,街市上仿佛已经忘了前几个月才遭一场大祸,渐渐恢复了热闹。 也有流离失所的百姓沿街乞讨。 一名赤着脚的小乞丐与人厮打作一团,挡了前面的道。 谢危坐在马车里,也不问。 剑书便来道:“几个小叫花子打架,已经劝开了。” 谢危撩了车帘一角看。 那小乞丐头上见了血,哭得厉害,一双眼睛却瞪得老大,恶狠狠地看着先前与自己厮打的某个大人,咬紧了牙关不说话。 狼崽子一样的眼神。 又带着一种活泛的生气。 还有满腔的不甘,不愿,不屈服 他忽然道:“把他带过来。” 刀琴将人带到了车前。 那小乞丐也不知深浅,更不知他是谁。 谢危问:“几岁?” 小乞丐擦了擦头上的血,道:“七岁。” 谢危又问:“有名字吗?” 那小乞丐说:“没有。” 谢危便慢慢放下车帘,对剑书道:“带他回去。” 却不是去皇宫。 而是去谢府。 只不过,当谢危走入壁读堂时,那面空无一物的墙壁前,竟已经立了一道身影。 是燕临。 玄黑的劲装,让他看上去挺拔极了。 只是听见脚步声,转过身来时,一双眼里浸满的却是沉寂的死灰,还带着一种尖锐的嘲讽。 一柄镶嵌着宝石的精致匕首,被他从袖中扔出,落在案上。 燕临问他:“是你让人给了她刀?” 谢危没有否认:“所以?” 那一瞬间,燕临几乎腾起了炽烈的杀心,腰间剑峭拔而出,便架在了他的脖颈上! 他简直不敢想象这个人做了什么! 坤宁宫里,从来不敢留什么锋锐之物,便连金簪他都叫人把尖端磨钝。 可这个人却送了一柄匕首进去! 剑锋挨着他脖颈,已出了血。 燕临紧咬着牙关质问:“你怎么敢,你怎么敢做出这样的事来!她活着于这天下又有什么妨碍?她没有害过你,你有什么资格逼她去死!” 谢危道:“你怎知,我给她刀,是要她自戕?” 燕临怔住。 谢危一双平静地眼眸,注视着他,分明和缓无波,却让人觉出了一种幽微里蕴蓄的疯狂,甚至让人浑身发寒:“既是刀,便人人都可杀。” 他觉得他疯了。 谢危笑了起来:“只可惜,她是个懦夫,不敢杀你,只敢将刀对准自己!这般的人,便是死了一千一万,又有何足惜!” 这是他的兄长。 也是他认识了将近十年,共事了五年的先生! 他递刀给姜雪宁,原来想她杀他! 这一刻,燕临只觉出了一种莫大的荒谬,几乎想要将他一剑斩杀在此! 然而燕牧临终嘱托,到底浮现。 剑锋一转,最终从他身侧划过,劈落在那书案上,分作两半:“你我从此,有如此案。是我从来不曾看清你,你是个丧心病狂的疯子!” 燕临走了。 谢危似乎并无所谓。 10)天下 那个小乞丐被刀琴剑书带下去,洗漱干净,头上的伤口也包扎了,换上合身簇新的衣物,反倒有些忐忑局促起来。 一双眼看人也带着浓浓的警惕。 仿佛他随时可以抛弃这一切,去逃命。 谢危问他:“你想当皇帝吗?” 那孩子大概已经知道了他身份,有些畏惧,然而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渴望,直白利落,竟无半点遮掩地回答:“想!” 谢危突地笑了起来。 他牵了他,往高高的城楼上走。 那孩子问:“我要起个名字吗?” 谢危说:“以后你可以给自己起。” 那孩子道:“想叫什么便叫什么吗?” 谢危说:“想叫什么,便叫什么。” 暮色昏沉,衰草未绿,城外的荒原一直延伸到天边。 谢危立到了高处。 那孩子拽着他的衣角,站在他身边,也朝着下方望。 谢危问:“你看到了什么?” 那孩子道:“光秃秃的地。” 谢危道:“是天下。” 他于是高兴起来:“我当了皇帝,那天下就是我的!” 谢危却摇头:“不,它不是你的。” 那孩子困惑。 谢危便抬了手,向下面一指:“你看这江山,绵延万里不到头,可天下没有谁是它真正的主人。你贵为九五之尊,也只能使天下万万人匍匐在你脚下,却不能使这天地为你改一分颜色。甚至那跪伏在你脚下的万万人,也从来不比你低贱。你是乞丐,能当皇帝。他日你若配不上,这万万人当中,总会有人站起来,拼着一死也要将你从龙椅上拽下,为痴愚的世人,讲一个他们或恐一辈子也不会明白的道理。” 那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许多年以后,已经成了一代贤君的皇帝,还总时不时从噩梦中惊醒,回想起那个谜一样的人,留下的谜一样的话。 可他此刻,却忘了追问。 只是在回去的时候,他高兴极了:“那将来我有喜欢的人,可以封她做皇后,还有喜欢的,也都可以封作妃子。” 谢危沉寂不。 他便迷惑地看他:“先生没有喜欢的人吗?” 谢危喉结涌动了一下,仿佛压抑了什么,最终却还是什么也没有说。 后来的贤君偶尔也会回想起这一幕来,却仍觉在迷雾中一般:那样的神情,真的没有喜欢的人吗?那或许,总是有过某一个极为特殊的人,曾为他划下一道深痕。 11)雪尽 最后的那几天,谢危并不住在宫里,也不住在谢府。 他住在白塔寺。 住持方丈则在附近的山中修行。 春来的前一日,谢危上山去看望。 山中春来晚,越往高处越冷,茅屋前竟然飘了雪。 忘尘方丈在沏茶。 他坐下来喝了几盏,看庭前的雪,将屋檐下一只小小的水罐盖满。 忘尘方丈说:“世间事,有时看不破倒好,人在世间,活一条命,许多人庸庸碌碌便也过了。” 谢危却说:“那有什么意思?” 忘尘方丈轻轻一叹,宣了声佛号:“你这又是何苦?” 谢危枯坐良久,一搭眼帘,道:“倦了。” 接下来谁也没有说话。 喝完这盏茶,他告了辞。 临走时,又瞧见屋檐下那罐雪,于是向忘尘方丈要了,带下山去。 忘尘方丈说:“雪下山就会化的。” 谢危没有回答。 到得山下,他将那罐子置在潮音亭内那张香案,里面的雪已经开始融化。 儒释道三家的经卷,都被他堆在亭下。 一把火点上,烧了个干净。 欠了命,得要还。 谢危盘膝坐在香案前,看那罐雪慢慢化,也等着那些经卷渐渐烧尽,擦不干净血迹的金步摇搁在正中,边上是一方干净的绢帕。 他垂眸解下了腕间刀。 薄薄的刀刃折射了一缕明亮的天光,映入他眼底,却未惊起周遭半寸尘埃。 午后负责为碑林燃香的小沙弥进来,三百义童冢的碑林里,那一块为人划了名姓的石碑后,不知何时竟挖开一座新坑。 到得潮音亭前,只见许多血从上方顺着台阶,蜿蜒下来。 雪白的道袍红了半片。 香案上一柄薄刃短刀,用过后,被擦得干干净净,与那金步摇并排放在一起。 罐中无雪,只余一半清水。 这个曾如阴影一般笼罩在新王朝上空的男人,就在这样一个春将至、雪已尽的午后,离奇而平静地去了,没有为世间留下只片语。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