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其他类型>假千金回村种田,真豪门痛悔发颠> 第102章 我想搞个大新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2章 我想搞个大新闻(1 / 1)

最先出圈的是赵三爷拉唱的歌曲,被热心网友单独截下来发纯享视频,标明来源,没想到短短两天时间就有四五十万点赞。 而这条视频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点赞,是因为评论区里有很多搞音乐的,最先是一个名叫李铭建的歌手在下面用自己的账号询问博主能否要纯享音源,他还想知道赵三爷是否还健在,能不能去采风。 这个李铭建出名比较早,有好几首传唱度超级高的歌,属于人不红歌红的类型,前两年他参加一档音乐节目,在里面当了两季导师,节目火了之后导师位置被人空降抢走,这事还闹得沸沸扬扬,算是娱乐圈比较大的新闻了。 李铭建为人低调,这么多年一直做慈善,被网友扒出来后,大家都为他打抱不平,也因此时隔多年后,李铭建重新翻红,开通快抖账号后粉丝激增,而他年过四十,人也越来越活跃,经常沉迷网络热梗跟粉丝交流…… 从妈妈粉到少女粉,作为中年大叔的李铭建粉丝群体跨度还挺大。 他用5g网冲浪,经常刷快抖,刷到网友发的纯享音乐纯属偶然。 本来下意识就要刷走,看到标题是“七十三岁的流浪歌者演唱《妈妈的吻》”,又重新回来,耐着性子听下来。 前面是十秒漫长的白噪音,李铭建听出来有很多人在四周,用的不是专业的收音道具,所以听起来有些失真嘈杂,也因此格外真实。 旋律起来,李铭建的眉头一下子皱起,仔细看着手机里的老人,他作为一个搞音乐的,平时见过不少乐器,但老人家手里的乐器,他总觉得眼熟,但又对不上号。 乐器很特别,可能是老人家自制的,民间有很多音乐人都会自制乐器,尤其是老一辈的,不过这些乐器没有普及性,很多都没有流传下来。 比起乐器,更让李铭建感动的,则是老人的嗓音,沙哑的嗓音不算动听,但那声音里蕴含的感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在深情地歌唱着母亲。 他的母亲应该不在人世了吧? 也许很早就离开了他。 但人类从不会因为母亲的死亡而停止歌唱、思念母亲,这是人最初的本能。 红楼梦里的晴雯,死之前念了一夜的娘。 人对母亲,总是有着无数的遐想,与其说母亲是某一个人,更不如说母亲是一种符号。 短短几分钟,李铭建想了很多,很多,他闭上眼睛,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母亲七年前发现癌症晚期,从发现到离世不到三个月时间,让人根本没法做好心理准备。 母亲去世后,李铭建很久都没法接受,即使身旁的人都劝他,像他母亲这样大年纪的老人家,去世是早晚的事。 尤其是当他发现母亲留给他的遗产,有一张卡是专门给他的,里面的钱,是李铭建自打工作以来转给母亲的生活费。 积攒一二十年后,已经成了一笔可观的数目。 母亲之于他的意义,比天都大。 李铭建出道并不算顺利,写出几首传唱度很高的歌后,他也算是生活无忧,只是江郎才尽比没钱更让他痛苦,他一直都害怕,自己会不会到老都没法再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歌曲。 这么多年,母亲一直把他的焦虑看在眼里,可她什么都没问,知道自己没法帮忙排解忧难,只能默默在心里为儿子打点好将来,所以她才留下那么多钱。 李铭建人到中年重新翻红,也不是因为他写出来什么动人心魄的歌曲。 可现在,李铭建听着手机里老者动人的歌声,脑中突然闪过一丝灵感,灵感转瞬即逝,但他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他要写一首母亲的赞歌。 迫不及待想知道更多老人的信息,李铭建直接用自己百万粉丝的账号在下面评论留。 而爱吃瓜的网友们,很快就跟着蛛丝马迹抓到李铭建的留,李铭建的粉丝大多都喜欢听音乐,顺利成章地被赵四爷的歌声留下来,视频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人摸到夏芜的账号里去。 赵三爷的歌声吸引到了娱乐圈的歌手,而夏芜长视频下方的评论,则吸引了另一个人的注意。 方向,桐市快报的记者。 他是一个记者,一个经常需要撰稿发表在官媒报纸上的记者,换句话说,他有编制,有编制就有任务,有任务就需要找素材找主题…… 写在官方纸媒上的文章怎么说都要有正能量,能带给人激励的。 方向完成每日任务后,坐在办公室闲的蛋疼,纸媒日渐消亡的如今,他的活十分轻松,离下班还有半小时,方向掏出手机打算玩局消消乐。 “小方啊,你的这篇报道怎么回事?” 办公室老员工红姐突然走过来,方向赶忙放下手机坐好,“红姐,怎么了?报道出问题了吗?” 红姐今年四十三岁,在单位工作二十余年,亲眼见证纸媒式微,单位缩水,尤其是近年来网络和自媒体发展迅速,估计过不了几年,他们单位都不招新人了。 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拿着单位发的工资,就得尽心尽责。 红姐有些无奈,把报纸递给方向,“你看看,领导刚才看报纸呢,看完跟我说这些报道越来越无聊,越来越程式化,应付人了,你得多想点新点子啊!你一个年轻人,总比我们这些老家伙有法子……” 又来了又来了,年轻人又不是神。方向心里嘀咕,真是头疼,就他们单位要不是硬性要求刊印报纸,纯靠市场需求的话,早八百年都倒闭了。也不看看现在能有多少人保留看报纸的习惯,尤其是他们这种充满官八股的报纸,除了领导偶尔看一眼,根本没人看啊! 就连方向自己,除了校勘错别字之外,都不会多看一眼。 你看过有几个人对自己拉的屎频频回头留恋的? 可这些话他不敢跟红姐说啊,只能咬牙扛下。 方向叹口气:“姐,领导怎么说?哪里不满意,我给改改吧。” “你看,交警从车流救小猫,这是你写的第二起报道了,消防员从下水道帮人打捞钥匙手机,第三回了,怎么都是这些陈芝--gtgt麻烂谷子的小事,咱们市这么大,难不成就没点其他好人好事吗?” 方向挠头,“红姐,这不正说明咱们国泰民安吗?是好事呀!” 红姐不赞同地说:“领导就知道你会说这些,他跟我说了,年轻人要多下基层,要亲眼看看,不能一叶障目,你过的不错,就觉得老百姓都过得不错,这是唯心主义!” 方向诚恳认错,“我明白了红姐,我改,明天我就多出去走走,找找新闻,争取写出的东西让领导满意。” 红姐满意了,“那行,明天我跟你一起去,刚好你跟我下乡去做个三农采访。” 红姐走了,办公室只剩下方向一个人,一看时间还有几分钟就下班,他也没心思打开消消乐了,点开快抖刷几个小视频吧。 很快,他就在关注推荐列表里刷到了赵三爷唱歌的视频。 没错,方向还是李铭建的歌迷。 想当初……他上初中的时候用mp3听歌,最喜欢的就是李铭建的一首《冬季》,李铭建翻红闹得沸沸扬扬,他也替乐坛老人打抱不平,难得关注娱乐圈人的他,只在快抖上关注了李铭建一个歌手。 方向也被老者的歌声吸引了,边反复听,边点来评论区,这一点开,方向就有点走不出来,他顺着下面评论摸到夏夏的账号,然后花了一小时没有快进看完那个视频。 等他从长视频里抬起头来,已经下班一个多小时了,也没人来叫他。 真好啊,方向被视频里的美好氛围深深吸引,和许多网友一样被感染打动,然后他深入评论区刷了很多条评论之后,又用记者特有的抽丝剥茧能力混入了夏芜的粉丝群。 并且加到群里的元老,据此人说,他去过杨沟村三次,是夏夏的铁杆粉丝,铁杆拥护者,新人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问他。 方向没有暴露身份,他自自己是个被视频吸引来的粉丝,想知道杨沟村是不是对老人很好。 这一聊,时间飞逝,单位人都走的差不多了,只有方向所在的办公室灯火通明。 聊天结束,方向有些激动,感觉自己找到了领导想要的好题材! 东华镇是吧?杨沟村是吧? 方向上网搜索,不搜不要紧,一搜才知道,东华镇这地方穷的很,已经在桐市连续好几年都是流失年轻人最多的乡镇,而且经济倒数第一。 好家伙,这么一看,一个回乡创业的女青年,一个心系村庄发展的村书记,还有一些被善待知感恩的留守老人…… 单是这些元素,方向已经在心里完成一片撰稿了! 他突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进入单位这么多年,每天写那些芝麻大小的好人好事反复讴歌,他都快忘记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才子方向了! 是时候,让单位领导见识他真正的实力了! 第二天跟着红姐下乡完成采访后,方向立马提出自己要外派两天,去下面乡镇做个调查。 领导经常说他们不能闭门造车,要融入基层,要走访,要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权。 得知方向要下乡找素材,领导很满意,于是视频发酵的第四天,杨沟村来了一个带着相机,挂着记者证的年轻人。 “小芜!不好了!市里来人了!” 杨国峰火急火燎地跑到杨家找夏芜,扑了一个空,得知她在山上割蜂蜜,赶紧又往山上跑。 夏芜身上穿着厚厚的人防护服,刚把蜂蜜取出,就看见杨国峰一脸焦急地跑来,又不敢靠近,怕被蜜蜂蛰咬。 取下防护服,夏芜头发都热汗湿透,一缕缕地贴在脸颊上,她随意擦拭快要流到眼睛的汗水,“国峰叔,怎么了?有什么急事吗?” “你快跟我下山,市里来了一个小伙子,说是记者,在网上看到你的视频后专门打车来咱们这要做采访呢!” 杨国峰也急出一头汗,他看过方向的记者证,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官方记者呀!说不定要上报纸、上电视的呀! 他干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这阵仗,方向问什么他就答什么,稀里糊涂都不知道说了啥,方向想采访夏芜,他就赶紧来找人了。 夏芜听到是市里记者下来采访,松一口气,好笑道:“叔,你淡定点,又不是京市记者来采访,顶多上个咱们市里的报纸新闻,说不定什么事都没有。” 她好好安慰杨国峰一通,淡定的样子让杨国峰也冷静下来,是啊,说不定采访了也根本不会发出去呢,他激动太早了。 杨国峰搓着手,“我是想着万一有更多人看到咱们村,说不定就想来投资搞建设,咱们村就起来了。” 不管怎么样,夏芜决定先下山看看,她把取蜂蜜的活交给哥哥,自己跟着杨国峰下山。 快要靠近村委会的时候,夏芜心里才开始打盹,她也是头一回被记者采访,真够活久见的。 也不知道人家都会问什么。 刚在杨国峰面前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夏芜也不敢说自己的想法,怕杨国峰笑死。 谁知道两个人赶去村委,方向人却不在。 杨国峰打电话给杨明凯(村里会记):“明凯,市里来的记者呢?” “人说要采访村里人,我就给带出来了,现在正在去赵三叔家里的路上呢。” “你个糊涂蛋,赵三叔在雁头山上,你去他家能找到啥?” “哎哟!我才想起来!” 夏芜赶紧道:“那你们就去水井小院吧,我们也去,一会儿山上见。” 挂断电话,两个人又往回赶。 等他俩去到时,方向已经采访了三位老人。 经过他采访村书记和会计,还有这些老人家,方向基本可以确认一件事,网友们说的都是真的! 杨沟村能写出大新闻! 而且是领导梦寐以求的大新闻! 如果这篇报道写得好,说不定他的前途会更加敞亮。 方向越发期待见到村里人口中的归乡青年夏芜了。 .b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