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潘筠算不出来,妙真也没算出来,但她道:“但龟壳显示不是坏事,小师叔为何突然提起双阳村和槐花村?” 因为她突然收到他们大量的功德值啊。 潘筠已经总结出经验来了,做好事,要么当场收到功德值,要么过一段时间就会收到。 这个过一段时间呢基本会在半个月内,且一般只会收到一次。 极少部分人会因为同一件事给她两次功德值。 认真说起来,于婆婆带的这些孩子也是例外。 他们每天吃饭都要感谢一番,每感谢一次她就收到一次功德值。 但实际上,她也给别人送过粮食,但除了最开始收到+1+2这样的功德值外,后面就没再收到过,甚至再送一批去都没有了。 潘筠是个功利的人,拿不到好处,慢慢的就不送了。 只有于婆婆带的这一群孩子,即便她不在家,也要给钱托人给他们送粮去。 可以说,被关在龙虎山学宫里学习的日子,她的功德值全靠他们给了。 双阳村和槐花村,当时他们离开村子后她就收到大量的功德值,她仔细看过灵境显示出来的统计信息,每一个人都有。 后来,她又陆续收到过几个人,由工匠一字一字照着刻画上去的。 自从陈秀才运作,把全村的土地以买卖的方式收在自己名下之后,县衙和慈幼院的人就不来了。 倒是进村的媒婆变多了,还有好几个地主的管家私下来找他,想要和他买地。 都被陈秀才拒绝了。 他放出“不灭倭寇不成家,若违此誓,天诛地灭”的话,媒婆也不来找他了。 只剩下那些管家和牙行的人来回的跑。 陈秀才虽厌烦,却知道双阳村和槐花村想要存活,就不能强硬的拒绝,将人全部得罪。 于是,他一边与人虚与委蛇,一边带着人在县里寻摸,慢慢挑选出了一些擅种地,又老实的流民,让他们进村或做长工,或做佃农。 他不敢招收那些沾亲带故,同出一个村的流民;也不敢招太多没有家人,独一个的长工。 村里的土地,他宁愿荒着,也不肯冒险招入太多人。 在他的努力下,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两个村子恢复了生机,开始步入平稳。 他花钱定做的石碑也送到了。 县衙不上报,甚至连县志都不记载的东西,只能他来记。 “记在石碑上,石碑不碎,事迹便不消,后人,尤其是我们两个村子的后人,势必牢记此仇,铭记此恩,碑在,恩仇便不可忘。” 陈秀才站在石碑旁,抬头遥指上面的文字,一字一顿的教他们念出来,“正统八年十月十二日,有倭寇绕城上岸,袭击双阳村和槐花村……” 所有人跟着抬头,其中认字的人不多,但他们却睁着大眼睛,跟着陈秀才一字一字的往下念,很快就念到了他们父母的名字,兄弟姐妹的名字,还有很多很多小伙伴的名字…… 陈秀才将被杀的村民都一一刻在石碑上,前半段,写的是倭寇的残忍,两个村子的悲惨; 后半段则是写了潘三竹泉州杀寇的事迹,再然后写了潘筠带着潘三竹的善意来村子的事,并写了潘筠给他们定下的善款去向和规矩…… 时间会抚平人心中的伤害,也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遗忘仇恨。 陈秀才却不允许他们忘记,所以特立此碑,让子孙后代记住此仇,也要记住他们和潘筠的约定。 (请) 沟通 石碑下,两个村子幸存的人仰着头看上面的名字,记住了潘三竹、潘筠、妙真、妙和、玄妙和陶季。 这其中除了陈秀才有所怀疑外,没人知道潘三竹和潘筠是同一个人。 雄心和感恩之情在胸中激荡,他们记住了倭寇的仇,也记住了潘筠等人的恩。 因为潘三竹和潘筠的名字排在最前面,所以孩子们记得最牢,尤其是潘三竹这个名字。 三竹三竹,特别好记,而且他们这段时间没少听这位女侠的杀寇的故事,她已经越过潘筠成为他们的第一偶像。 所以潘筠的功德值哐哐往上涨。 当然,她此刻并不知道石碑立起来了,并在将来成为附近几个村子祭拜、祈愿的地方,让她总能在特定的时间里收到功德值。 此刻,她正把信交给小七,又给了她一把铜钱,“交给民信局,他们知道怎么寄。” 小七将信收进怀里还按了按,一脸严肃的点头,“我一定送到!” 潘筠就揉了一把她的头发,笑道:“去吧。” 他们领了福袋,大包小包的回县城去了。 小七一进城就把手上的东西全交给同伴,捂着胸口道:“我去民信局,你们先回去。” 于婆婆也不担心她,只让她寄完信就回家,“今晚我们煮福米吃。” 福袋里的福米,他们认为是在庙里听过经文,蕴含了福气的,拿到手,那要尽快吃掉,才能吃到更多的福气。 山神庙前排队拿到福袋的人都是这么想,也是这么说的,“今晚回去就煮。” “我刚才拎了一下,真的很重,一定是足斤足两的,六斤六两,一晚吃不了一袋吧?” “那就分三个晚上吃。” “我们家来了三个人,领到了三个福袋,足够吃九天了。” 入冬之后地里的活少了,为了节省粮食,大家不仅减餐,每餐吃的粮食也减量,只维持一个饿不死的状态。 难得有机会可以煮浓稠的粥或是米饭。 山神庙给的福袋,每家每户领回去后就打开来煮,为了吸收到更好的福气,他们都尽量多煮。 连着几天都吃饱,胃暖融融的,身体也充满了力量。 于是,大部分不会往深处想的人就觉得山神庙给的福袋真的蕴含福气,他们吃了之后身体真的变好了。 “是真的变好了,我本来头晕目眩,但吃了福米之后就好了。” “我之前头发大把大把的掉,脸色还蜡黄,吃了之后也好多了。” “我是浑身无力,好像感染了风寒,吃了山神庙给的药包,又吃了福米,我就好了。” 于是,来过的人越发相信山神庙,认为它很灵。 于是过节,或是困顿时,他们就去山神庙拜神。 平时遇到些小事,则是冲着山神庙的方向拜一拜,心里默念三清山山神。 这类小事类似于孩子哭闹,出门平地摔,似乎听到鬼哭声…… 别说,跪地遥拜过山神之后,这些事情多半都解决了,就是没解决的,也都有所缓解。 于是,玉山县及临县的百姓都更相信山神了。 三清山神的威名通过他们开始在附近几个县中流转,日常来拜山神庙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钱人。 庙会持续了三天,三天之后,信众散去,山神庙恢复平静。 潘筠还以为这种平静会持续到过年,没想到不到半个月,山神庙的日常信众就增多了。 又送走一拨来送功德钱的信徒,潘筠趁着没人,持香给她师父上了三炷香说悄悄话,“师父啊,如果你的法力有增持,你就在你的神像上闪一下。” 潘筠抬头紧盯着神像。 就见神像的眼睛闪过一抹光。 潘筠就拳头狠狠击打在手心上,兴奋的道:“我就知道,中国的传说没有欺骗人,神吃香火,靠信念而存在。” “师父,若有一日你得到的香火很多很多,是不是能飞升做更厉害的神仙?”潘筠摇头晃脑道:“所谓一人得道鸡犬飞升,那一神得道,您的徒儿应该也能顺带得些好处吧?” 潘筠发散思维,痴心妄想道:“比如,您把您的亲亲徒儿,我和大师兄,也带飞升?” 一道意识凭空降临在她脑海中。 没有声音,没有文字,但潘筠一下领悟了。 她笑脸一下垮下来,“凭我修炼都比你带飞要快?还在赎罪?师父,你从前是作了什么孽啊,那么多功德值,竟然是在还债阶段!” 那道意识没再搭理她。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