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李雪坐在床边,缓慢穿衣,仿佛试图从他们交会的碎片中重新拼凑自己。
陈卫东点燃一支烟,烟雾在她身后袅袅升起,像一种无声的指控。“你从没想要我,”她终于开口,声音在话语间破碎,“只是想要我的影子。”
几天后,南栀收到一封快递,里面是haeannshl的入学通知书、学生id和一张上万美金的预付交通卡。
她没有惊讶。
她已经17岁,不再是那个一问三不知的小女孩。她明白,人生的某些转折,不是靠准备好才会发生。
她也没有拒绝。
因为她知道,妈妈之所以沉默,是怕她连“选择”的资格都没有。
haeannshl是布朗克斯区着名的顶尖私校,爬藤率高得惊人。学生不是来自政治家庭,就是某基金会的董事子女;不是四代哈佛、就是科技新贵。
刚入学那周,她像是插进了一场精英游戏里。
课程强度前所未有,课后作业量巨大,还需参与社会公益计划与学术研讨小组。她从没接触过这么多自由开放却又高度自律的同龄人。
她遇见了alba。
alba是她文学讨论课的同组成员。她总是穿着复古的宽大衬衣,说话慢条斯理,喜欢在笔记本边画星星。她阅读量惊人,对南栀说:“你像十九世纪小说里会逃跑的女主角。”
南栀第一次听人这么说她。她笑了,却没解释。
alba没有像别人那样问她“从哪来”“有没有美国护照”之类的问题。她只是认真地听她讲家常、谈学习、吐槽图书馆新规。她们在午休时一起坐在草坪上看书,也会在周五放学后一起喝热巧克力。
有一次,她们并肩走在河边的校道上,alba轻轻碰了碰她的肩:“如果你什么都不确定,也没关系。”
那一刻,南栀忽然意识到,自己心里的某些想法,或许真的不只是特别喜欢朋友。
但她还没有答案。
她只知道,和alba在一起,她会感到放松、自由,还有一点点莫名的心跳。
她也认识了thedekinsle。
他是历史社团的主持人,父亲是艺术投资人,母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他有着几乎不现实的乐观和温柔,对每个人都真诚。南栀最初并不在意,但他太自然了。
他会认真听她讲自己背单词的方式,说:“你讲这些比老师生动多了。”
他在午休时请她帮忙练演讲,结束后会略带不好意思地问:“我说得是不是太刻板了?”
有一次她生日,他送了一本老版《普鲁斯特问卷》,第一页写着一句话:“希望你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他们的相处是轻盈的,像春日午后斜进来的风。她没有抗拒。
只是她比谁都明白,那份温暖之下,她的心仍有一道裂缝没愈合。
搬进陈卫东安排的新公寓后,一切生活条件都改善了。
她有了独立书房、有了定期的课外辅导、有了申请大学的资源。妈妈仍旧沉默寡言,每天按时做饭、送她上下学,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她知道,那顿“饭局”之后,有什么被永远改变了。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雪的声音像一把刀刮过玻璃,冷得尖锐。
陈卫东站在窗前,一言不发。
“你结婚了,对吗?”她逼近一步,眼圈泛红,“你有妻子,有家庭,现在来找我,是为了什么?补偿?好奇?占有?”
他看着她,眼里是复杂得几乎破碎的情绪。
“你以前怎么对我的?我才十八,你就是我唯一信任的人,你说你会娶我,可你没回来。”
“你说你爱我,但你连一句‘你怎么了’都没有。”
“你当初诱奸我,现在又强奸我,还想让我当你的小三?你真是畜生。”
陈卫东眼里划过一丝痛,但没有否认。
她低头冷笑,忽然声音发抖:“我那年考上了大学,拿着录取通知书坐在医院门口一整天……你知不知道,我怎么可能大着肚子去上大学?”
他的指节瞬间攥紧,眼神震动。
“你给我那笔钱,我一份没动。我摸都没摸。”她一字一顿,“那不是恩赐,是羞辱。”
陈卫东的脸色变了,他急切地开口:“什么钱?我不知道有钱……李雪,那不是我给的。”
她愣住,似乎没料到他会这样说。
“我不知道有人给你钱。”他补了一句,声音沙哑,“要是我知道……我一定亲自去找你。”
她苦笑:“现在知道又有什么用?你没来过,就说明我从来不是你非找不可的人。”
她闭上眼,声音微颤:“我不想恨你,也不想爱你。你放过我吧。真的放过我吧。”
她转身准备走。
他忽然抱住她,动作轻得像怕吓着她。
“我知道你不爱我了,”他声音低哑,“可我还想,再爱你一次。”
她僵了一下,没有回应。
他没有再强求。他只是轻轻靠着她的背,闭上眼,像一个溺水的人,终于抓住了浮木。
他不知道她会不会回头。
但他知道,他这一次,不会放手。
门外的南栀低头看着自己手里那张thede写的卡片,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卡片背面写着一句话:
“udn’tweanneupain.uweuselfpeae.”
她轻轻把卡片收进口袋,抬头望着夜色中窗户透出的光,慢慢推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