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玄幻奇幻>復山河> 第413章 勤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3章 勤王(2 / 2)

既然出现了一个舜乡堡惨剧,那就会有无数个舜乡堡。

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堡垒,共同构筑了长城防线。

这些堡垒烂了,那么整条防线也就烂了。

没有这些人及时发出预警,驻守的官军无法第一时间收到消息,等发现敌军的时候,人家都打了进来。

毕竟,对北虏来说,甭管长城防线多长,突破都只需要一个点。

撕开一道口子之后,很快就会出现无数道口子。

豆腐渣工程的城墙,炸毁起来不要太简单。

“陛下,臣回去就彻查此事,定將不法之人揪出来!”

罗泽风和沈启元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贪腐在大虞是老大难的问题,別看他们嘴上答应的乾脆,具体该怎么彻查是一点底都没有。

作为整条利益链的顶端,下面的小弟喝酒吃肉,也不可能让老大饿著。

每年的冰炭孝敬,不是白收的。

按照惯例发生这种事,他们应该想办法维护小弟,最少也要帮他们运作减轻处罚。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一样,谁也没想到下面人胆子如此大。

事关帝国命运的长城防线,都能搞出豆腐渣工程来。

相较於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罗泽风更慌。

豆腐渣工程,大不了把主持修筑的官员丟出去,充当替罪羊。

兵部的麻烦,可不光防线失守,还要想办法抵御北虏入寇。

倘若北虏再次兵临城下,他这位兵部尚书,少不了去詔狱中走一遭。

想要甩锅都不行,大虞军队名义上一体,实质上却分成了两波。

南边各省的部队,人家都听都督府的指挥,对兵部的命令选择性执行。

北方各省的部队情况正好相反,全部都在兵部麾下听命,对都督府的军令阳奉阴违。

帝国军队一分为二,互相制衡符合皇帝的利益,永寧帝选择假装看不见。

磨合了几年之后,渐渐成为了潜规则。

在军费分配上,北方各省因为要防御北虏的缘故,拿走了朝廷大部分的资源。

南方各省虽然无法获得朝廷的全力支持,但几大督抚都是勛贵系的大佬,人家可以从地方上获得协餉。

虽然朝廷想把財权,全部收归中央政府,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受到了阻碍。

一应军餉开销,都是地方督抚衙门直接划拨,並没有先把钱粮运输到户部。

理由都是现成的,为了减少运输途中的火耗。

大虞官员奉行的是雁过拔毛,地方税收上缴户部,火耗通常在两成左右。

户部划拨下来的经费,漂沫的更加严重。

一进一出的折腾下来,最少一半的钱粮,被官僚系统吞噬。

钱粮就地划拨,连户部都不进,那就更不可能从兵部过手。

卡不了后勤,话语权自然也就没了。

偏偏大虞朝最强的部队,又分布在南方各省。

北方大地名义兵力不少,能打的真心不多。

看长城防线打的稀烂,就知道重建的几个边镇,大概率都是水货。

真正能打的,也就辽东镇。

如果这些人肯拼命的话,还是能够嚇住北虏。

几万精锐拿出来兑子,韃靼人肯定受不了。

遗憾的是辽东早就自成体系,跟著做做样子可以,拼命是不可能的。

“现在才知道彻查,早干嘛去了?”

“北虏都杀进来了,再晚站在城门楼子上,都能看到敌军的身影!”

永寧帝忍不住训斥道。

原本说好的,他在帘子后面聆听,让內庭和外廷商议对策。

事到临头了,他还是忍不住插手。

“陛下,息怒!”

群臣齐声劝说道。

现在的局势,大家都很懵逼。

虽然知道官僚系统腐败,万万没有想到,能够腐败到这种地步。

大虞朝的国势衰退,就是败在吏治上的。

按照官僚们的玩法,早晚都会把这个帝国掏空。

“陛下,现在两件大事,当分开来处理。

开封府既然被叛军攻破,就算立即出兵平叛,也改变不了中原局势糜烂。

既然灾民都反了,賑灾也不再是必备选项。

直接下令舞阳侯,挥师北上平定叛乱,想来要不了多久就能收到好消息。

真正棘手的是北虏入寇。

长城防线是纸糊的,北方的边军多半也不堪大用。

追责的问题,战后再进行也不吃。

当务之急是赶紧调集兵马,把北虏挡在顺天府之外,绝不能再出现京师被围的惨剧。

臣恳请陛下,下令调成国公、镇远侯、汉水侯起兵勤王。

加上辽东镇和京营,集结四十万大军,把北虏围歼在河北大地!”

谷嘉熙上前諫言道。

对大虞朝来说,现在的局势是灾难性的。

可对他个人来说,现在的局势,却是大救星。

事实证明,拖著不去賑灾是正確的。

人还没出京师,河南局势就彻底糜烂,原本作为第一要务的賑灾变成了平叛。

局势发生变化,他这个賑灾钦差,也丧失了作用。

带兵打仗这种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连德高望重的徐阁老,到了地方上,都只能勉力支撑。

换他这种从未带过兵的阁老过去主持大局,就算他自己愿意请缨,皇帝也不会放心。

为了杜绝危险,他索性先发制人,把苦差事丟给舞阳侯。

顺便还给出了解决北方危机的对策,儘管可行性低了一点,那也是解决方案。

“谷阁老,恐怕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朝廷的圣旨,送往闽浙总督衙门,最快也要十八天。

送往蜀地,最快也要二十五天。

送到安南都护府,更是需要四十多天。

筹集战略物资,还要两个月。

等勤王大军匯聚,怕是得等到半年后。”

徐文岳摇了摇头说道。

理论上来说,朝廷的最快传讯速度能达到日行六百里,可是平原地区。

实际操作中,平均下来能有两三百里,都算不错了。

越是道路曲折,传讯速度越慢。

一般来说,北方的军情传递速度,要比南方更快。

虽然南方可以用船,但海上风浪未知,大家不可能赌概率。

“勤王大军集结,需要这么长时间?”

谷嘉熙故作惊讶的问道。

为了向皇帝表明自己不知兵,他也是拼了。

有了赶鸭子上架賑灾的案例,他真怕哪天被推出去带兵。

“实际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从安南到京师,官道大约有七千多里地,按照日行军四十里计算,最快也要六个月。

走海路的话,速度是要更快一些,但海上风浪不可控。

运气好的话,两个多月就能抵达天津卫,运气不好直接船毁人亡。”

徐文岳没好气的说道。

在他看来,所谓的围歼计划,就是一坨狗屎。

最远的汉水侯所部,无法及时抵达战场,光其他官军能不能打贏敌人,都是一个未知数。

满朝文武这么多人,在大兵团作战中,正面击败过北虏的,唯有李牧一人。

要打决定帝国命运的大会战,肯定不能让帝国第一名將缺席。

“徐爱卿说的不错,谷爱卿的计划虽然不错,可具体操作难度太大。

诸位爱卿,可有更好的策略?”

永寧帝皱著眉头询问道。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