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温,你在说些啥子东西?” 老朱陛下满脸茫然地看着刘伯温。 “你刚刚说什么?冰生火?疯了吧?” 如果说这话的人不是刘伯温,老朱陛下早就将他叉出去杖毙了。 这都他娘地什么跟什么? 冰还能生火? 那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我可去你大爷的吧! 刘伯温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若非亲眼所见,老臣又岂敢相信呢?” 此话一出,老朱陛下也有些惊了,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奏章,满脸茫然地看向刘伯温。 “真的?” “真的!” “冰块是二皇子敲的,文和仅仅只是将太阳、冰块和干草堆摆成了一条线,不一会儿干草堆就燃了,所有人全都看见了!” 老朱陛下“!!!” 亲娘咧! 你这是来真的啊? 其实也无怪这对顶尖君臣如此震惊,前世习以为常的东西,换了一个落后的时代,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冲击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在这个物理和数学知识几乎为零的年代里,李祺用冰生火简直如同神迹一般不可思议。 “嘶……”老朱陛下倒吸了一口凉气,满脸震撼之色。 “这兔崽子究竟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竟然如此聪慧绝伦?” 这是老朱陛下唯一能够找到的解释了。 天底下难道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吗? 太扯了些! 刘伯温想了想,诚恳评价道。 “皇上,纵观文和这段时间所做的一切,先是珍宝楼,然后是改良提花机,又提出了惩治贪腐之策,紧接着又捣鼓出了水泥……文和不但接连造出对社稷有大用之物,而且还屡屡献出利国利民之策,此子光芒照人,定要重用!” 听到这话,老朱陛下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废话,这么好的女婿,不重用才是怪事。 起初老朱陛下是因为珍宝楼,所以看重李祺的商道才华,可随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却让老朱陛下又惊又喜。 这个兔崽子,简直就是一个奇才鬼才,全方面的人才! 商贾,他也懂。 朝政大计,他信手拈来。 嗯,虽然这些计策略显毒辣,但是瑕不掩瑜嘛! “说起来,大明如今外患未定,内忧颇多,正是需要人才之际,此子横空而出,或许正是天意。” 刘伯温笑道:“天赐良臣,辅佐陛下鼎定江山,开创盛世。” 老朱陛下闻大笑不止,显然心情极好。 “伯温呐伯温,这还是咱第一次见到,你如此称赞一个晚辈。” “怎么?文和这是给你灌了什么迷魂汤不成?” 刘伯温是什么人物? 满腹经纶的天下名士! 人家那脾气高傲的,一不合就要炒人鱿鱼! 但正是这般高傲的人物,却对李祺李文和赞不绝口,可想而知李祺到底是有多么出色了。 刘伯温一脸正色地开口。 “皇上,关于修路搞基建一事,文和再次献出了良策。” 老朱陛下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道“计将安出?” “文和之计乃是……” 刘伯温结束了与老朱陛下的谈话。 君臣二人互相交了底,接下来就是正式朝会了。 近日朝会上,君臣经常闹得不欢而散,争执的话题正是李祺提出的修路搞基建计划,而老朱陛下看到了此策对加强中央集权有着莫大裨益,因此每次朝会都要开口。 然而下面的朝臣们因为各种目的,便纷纷蜂拥而出,齐声反对,以致于君臣最后都是不欢而散。 今日这场朝会,注定了有些诡异。 先是监察院的大巨头刘伯温发声,他组织了一下语,道:“臣奏请陛下,修路事关百年社稷,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兵家方略行止,故臣以为,此事可缓缓而行,却不可不行。” 现在的刘伯温,可不是当初那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刘伯温。 随着御史台改组为监察院,拥有侦缉之权的监察院,简直就是一柄悬在百官头上的尖刀利刃,而刘伯温这位监察院最高长官,也一跃成了六部百司中最具备实权之人。 然而他话音刚落,一道沉稳的声音突然道:“陛下,臣反对!” 众人愕然望去,却见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出了朝班,凛然不惧地盯着刘伯温。 就连老朱陛下看到这人出列,也是满脸懵逼,傻眼加傻眼。 原因无他,此人正是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李善长。 嗯,李祺的亲爹。 亲爹反对儿子所献之策,这还真是天下奇闻! “皇上,修路劳民伤财,动摇国本,危乎社稷,还请皇上三思!” 李善长为什么会反对此策? 因为他在害怕啊! 他当然知道水泥是儿子捣鼓出来的,他也知道修路搞基建之策正是儿子提出来的,但他更加知道此策若是推行下去,势必会损害大量权贵缙绅的利益!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那些利益受损的权贵缙绅不敢怨恨老朱陛下,那就只能去恨提出此策之人,李祺李文和了! 所以,出于对儿子的保护,李善长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 他这一发声,下面的朝臣们便纷纷蜂拥而出,齐声反对。 老朱陛下端坐殿上,见到眼前这一幕,嘴角不由一勾。 呵,真是有意思! 李善长或许是为了保护文和,那这些朝臣又是安的什么心思呢? 另外一位内阁大学士汪广洋同样出班,他不反对也不支持,而是沉声道“皇上,此策之行,非一家一地之兴衰,而是一国一朝之兴亡,需得小心谨慎才是,如若不然大明因此策而衰,没有人担得起这个责任!” 汪广洋是个忠臣,既不是淮西党,也不是浙东党,而是帝党。 他一直忠于老朱陛下,所以此刻才会出发声。 大明要是因为修路搞基建,把自己搞穷困潦倒了,到时候蒙元蛮子又不是傻子,他们岂会不抓住时机再次进攻中原? 到了那时候,可真就是社稷倾覆、神州陆沉啊! 两位巨头开口反对,下面那些官员也纷纷跳了出来。 不管他们安的什么心,反正前面有巨头大佬顶着,他们只管继续输出火力、搅乱局势就行了。 满朝官员反对浪潮太大,老朱陛下也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也正是前几次朝会君臣不欢而散的真正原因。 只要这样闹下去,那此策就绝没有推行下去的可能! 修路? 修你娘的路! 不修路你会死吗? 庄子里的青壮都被你拉去修路了,那谁给我耕田种地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