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雨阅读>武侠仙侠>穿越考科举> 第68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2节(1 / 1)

(' 这个时代发展得也会越来越快。 蒸汽工厂,动工! 自从化远四十四年, 肃州第一台蒸汽机出现之后,天齐国各地不约而同掀起蒸汽机的风潮。 不管是从正规途径得到的蒸汽机图纸,还是特殊渠道得到的。 都不约而同, 做了同一个选择。 研究。 匠人们研究。 文人们研究。 一些理工科的大佬们也在研究。 在大家知道, 这东西陆陆续续拯救无数废弃矿井之后, 不约而同做了同一个选择。 继续研究。 为什么? 因为这东西的优缺点非常明显。 再说了, 纪元那边都说,蒸汽机的最大动力还没发挥出来。 有他的这句话,天齐国各地,都开始稀奇古怪地研究。 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让蒸汽机代替马带来的动力。 动力这个词,天齐国人人都知道了。 所以, 让蒸汽机代替马的动力,速度会不会更快? 那以后大家都不用养马了? 这个想法出现后,不少人都开始试验。 蒸汽机的本体那么大,怎么把它安装马车上? 可是锅炉真的太大了, 直接挡住视线了啊, 那这马车怎么行走? 鲁地有一个工匠做出这样的蒸汽车, 没走几步路,蒸汽车直接偏航,撞到旁边的大树上。 粤地倒是换了个方向,把锅炉放到后面,利用齿轮等等一系列零件,好让锅炉虽然在车的后面, 但还能往前走。 问题在于, 他做的车根本经受不住这锅炉的炙烤,车直接毁了。 天齐国另一个地方, 倒是解决了车辆不够结实的问题,然后蒸汽机动力不足,在路上停摆。 太难了。 这东西根本不适合代替马! 不少养马的商户们松口气。 看来代替马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各地关于蒸汽机的研究,也成了天齐国坊间的趣谈。 同时也加快了各地工科的建设。 特别是举业的学生,往工科转的速度,似乎比所有人想象的都快。 纪元一边建设水泥厂,一边跟礼部尚书徐大人通信,算是了解这件事。 主要原因。 还是因为如今的科举考试太卷了! 卷了这字,甚至用在徐大人书面通信上。 纪元感觉,要是后代人看到他们这些,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个古代的压缩包? 其实完全是现代的口头禅啊。 但这个词确实足够形象。 徐大人负责天下学子们的科考,说了如今科考的现状。 最明显的,大概就是考生的人数。 纪元考乡试那会,几千人里面,选出一百多人中举。 时隔七八年,参与乡试的人数,已经从几千增加到一万多,几乎翻倍了。 毕竟每年都会童试,每年都会多出很多秀才。 这些秀才三年一考,考上去的,肯定没有留下来的多。 秀才人数翻倍,举人同样也多,进士也不少。 打个比方说。 就那么一座独木桥,一天顶多走十个人,而像过桥的人越来越多,那岸边肯定拥挤不堪,说不定还会打起来。 当年聂世鸣在正荣县衙门说,如今秀才多如牛毛,当地的秀才们还愤愤不平。 如今再说,大家只会一个劲地点头。 是啊。 现在秀才真的太多了。 其实当时就已经有考生太多的趋势。 这么多年过去,自然更严重了。 官学设立工科,倒是刚刚好。 徐大人信里还说,不少科举无望的秀才,本打算弃儒行商,如今则要弃文去学工科,也是一个转变。 这信里还问,纪元认为,如今的科举,应该如何改制才是。 想要科举做官,已经千难万难。 一些学生,确实打算弃儒行商,毕竟是要过日子的。 穷秀才什么都不会,还不如老老实实另寻出路。 而且一群读书识字,不事生产的秀才凑在一起,其实是一个大祸害。 纪元那个时空,就提过这件事,说秀才介于百姓跟豪绅之间,既不接地气,也不是真正的有钱人,很容易作为社会的败类。 正荣县那个狎妓的刘秀才,就是这种祸害的代表之一。 随着秀才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祸害已经成许多地方一害。 现在工科的存在,分担了这份压力。 让徐大人另有其他想法。 如今的官学,是不是能把君子六艺重新扶起来。 或者加重其他学科的教导? 医学是一方面。 还能分为给人看病 ', ' ')(' 的大夫,以及兽医。 以及农业也是一科。 徐大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寄给纪元,同样想看看他的想法。 虽说这边蒸汽厂正在建设,可纪元还是抽出许多时间来回复徐大人。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 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首先要普及识字率,让更多人识字,让认字作为一个必备的社会技能,这也创立许多岗位。 那些秀才们教人启蒙,还是可行的。 然后按照各个学科来分。 纪元写这些的时候,简直闭着眼抄书。 比之当年他在殿试写的文章,这次的回信则更细致了。 当年殿试的题目大意是,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 当时纪元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此时的回复,倒像是那时候的补充。 殿试的策论文章里,纪元就写了,以经义取士,学的都是儒家道理,不好指导做事。 以及秀才,举人,进士会越来越多,职位就那么几个,一定会泛滥。 到时候一定要解决。 那如何解决? 如今写的,便是如何解决。 首先提高识字率,这根本不用多说,天齐国朝廷也是持支持态度的。 百姓们识字了,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后面便是说不要以举业为重,而是要细分大家的工作。 分为文科跟理科。 文科又细分为各个方向。 理科同样还有无数细分。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所长。 最后达到圣人说的,因材施教。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