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宋大人心里不服,可工部其他人却颇为震撼。 连程大人自己说完,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提就罢了。 一提起来,方知今年的会试第一,竟然如此天赋异禀。 此刻皇宫寝殿。 皇上听着下面来报,惊讶道:“还不到十五岁?” 说罢,看了看李首辅:“这可不是朕要神童,点他为第一的,都是阅卷官们选的。” “他卷子送来的时候,甚至还糊着名。” 自己当时想拆,最后还是罢了。 当年因为神童的事,惹来不少祸端。 如今国子监还养了一个,听说他今年又没考中会试,皇上已经有养那个神童一辈子的打算。 不过那个神童是假的。 眼前这个会试第一却是真的。 李首辅也在诧异,他看了这纪元的履历,也道:“自幼艰辛,却天赋异禀,此为真正的神童。” 旁边太监嘴甜,连忙道:“这可是祥瑞之兆,都说太平盛世,才会出如此英才,向来是老天爷都觉得皇上圣明,所以将此英才。” 皇上美滋滋笑了。 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李首辅自然不会反驳,便是一直不喜神童的徐大人过来,此刻也不会反驳。 先不说徐大人知道纪元的本身,再者,皇上身体抱恙,太子去祈福甚至还没回来。 有个好消息让皇上开怀,也是很好的。 “好好好。”皇上满意至极,“真是天佑朕,天佑天齐国。” “来人,把他乡试文章也找过来,朕要好好看看。” 皇上话音落下,刚从会试贡院出来的楚大学士便赶来复命。 一是表明会试圆满结束,算是邀功。 二则恭喜皇上。 “恭喜皇上,得一真正的神童。”楚大学士笑着道,“一定是皇上恩德,这才让今年的会试,得这样的良才。” 李首辅无语。 皇上听了哈哈大笑,病气都少了些。 没错! 说得好! 虽然是拍马屁,但谁不喜欢听好听的话。 “等殿试的时候,让朕好好看看,若真是良才,朕必然要点他当状元!” 化远三十八年春。 京城。 会试成绩一出, 笼罩在京城上空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 成绩出来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还有些落榜的书生忍不住作诗,道尽辛酸泪水。 什么燕台挟策苦风尘,又向都亭问去津。 海国迢遥千里道, 天涯流落一归人。1 后面还有什么, 看云空有泪沾巾。2 再有什么泪溅春水只分流。3 甚至有举人直接写了弃考书。 大意是以后再也不考进士, 专心进学。 这种情况, 一般都是认为自己进士无望的,以后再也不想继续考试。 而那个神通广大的书店统计,今年弃考的举子极多。 好像是因为,看到排名第一纪元的年纪,再对比自己的年纪,不由得悲从心来, 决定不再考试。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过大,很容易让人产生绝望之感。 而他们一看到纪元的年纪,那种绝望自然涌上心头。 半世芸窗穷万卷。 结果呢? 已经不用多说了。 自然也有说,不能跟纪元比。 他们过来就是争第二的, 第二又怎么了, 第二也是好名次。 可见不管弃考也好, 继续也行。 都不是一个纪元决定的。 那些本来就想弃考的人,不过是因为纪元的存在,多了个借口而已。 所以消息传到纪元这,他并不觉得是自己的缘故。 他这份心态让人暗暗钦佩。 要是他这个年纪的普通人听到这种消息,难免会内耗一会。 但纪元才不这样,他基本不会把不是自己的过失揽在身上。 会试成绩揭晓后。 正榜的考生们, 自然要准备接下来的殿试。 而副榜考生, 真如之前说的那样,吏部准备给他们任派教职, 但个个跑得比兔子都快,要么直接不说自己住哪,让吏部根本没办法派官。 吏部也跟他们想的一样,不会太为难举人们。 不过要是有人愿意去做教职,那还是可以安排的。 可绝大多数举人,都是收拾东西回乡,准备三年后再考。 他们读书这么多年,不是为了去做教书匠。 黄卷青灯,磨穿铁砚。 为的,是做官,不是旁的。 眼看京城空了下来,三千九百多考生,走得只剩几百。 ', ' ')(' 正榜的一百七十考生,无论名次高低,基本都喜极而泣。 高兴过后,则更加紧张。 殿试。 殿试要来了。 殿试决定了他们被分为具体的名次。 确定你是一甲,还是二甲,又或者是三甲。 其他的先不论,只看品级就知道区别。 一甲第一,直接是正六品的官员。 第二第三则为从六品。 二甲进士,正七品开始做起。 三甲则是八品官。 名次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后续的选用不用再说。 三甲对于真正有学问的来说,恰似鸡肋。 否则不会有那么多考生,干脆避之不考,等到准备充分再说。 一个好的,就代表一个好的前途。 比如正荣县之前的县令林大人。 他做县令的时候便是正七品的官员,在正荣县辛辛苦苦四年多,方升任到六品,去其他地方做官。 而这六品,还是因为政绩突出,加上聂家给的补偿,这才没有从正七到从六,从六再到正六。 每个品级之前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一甲是不想了,二甲总要奢望一下吧。 特别是名次靠前的考生,此刻可比会试前还要用功努力。 更别说,其他考试都是官员做考官。 殿试则是皇上做主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