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光速传递实物?瞬间移动!量子隐形传态!震撼全场!
如果超能力也分等级,那么瞬间移动绝对是第一梯队的能力。
在后世,各种科幻电影和幻想小说中,都会提到瞬间移动的概念。
主角心念一动,就能瞬间出现在遥远的任意地方。
但,现实中真的能实现吗?
或者说,能实现多少。
从科学原理的本质看,人类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瞬间是什么样的。
答案就包含在量子纠缠中。
此刻,李奇维说道:
“第二种技术,我称之为【量子隐形传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才是真正的量子通讯。”
哗!
众人皆是一惊!
量子隐形传态,光听名字,就有一种神秘莫测的高大上之感。
妥妥的未来科技!
“怎么感觉有点像传送物体的技术。”
“难道是利用量子纠缠传递实物吗?”
“不可能吧。”
“量子纠缠连信息都传递不了,怎么可能传递物质?”
西方世界很早就有魔法卷轴的传说,所以对传送并不陌生。
李奇维继续说道:
“量子隐形传态是在经典通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量子通道。”
“传输的速度依然限制在光速以内。”
“但和经典通讯有显著不同的是,量子隐形传态能够以光速传递实物!”
哗!
全场震撼!
众人直呼不可思议!
“这不可能!”
“这简直就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了!”
“任何物体都不能达到光速。”
“实物怎么可能以光速传输到另一处呢?”
这时,众人又想到了布鲁斯教授以前提出的“虫洞”概念。
虫洞甚至可以轻而易举跨越星系间浩瀚的距离。
但是虫洞的本质是空间的弯曲、折迭、连通。
物质本身的运动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
而且虫洞仅仅只是数学推导上的某种时空结构,其存在与否是未知的。
现在,布鲁斯教授声称量子隐形传态能以光速传递实物,这就太匪夷所思了。
这和虫洞完全是两种东西。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布鲁斯教授,如果实物能以光速传输,那岂不是违反了相对论?”
李奇维闻言,微微一笑,说道:
“没错,实物确实不能超越光速。”
“其实,量子隐形传态中的【传态】指的不是传递物体本身,而是传递物体的量子态。”
“举个例子。”
“此时,想把一个电子以光速瞬间从a处传递到b处。”
“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传送或者瞬移,应该是这个电子本身跨越空间,在a处消失,接着直接出现在b处。”
“可惜,这种手段目前并没有任何物理基础。”
“哪怕是虫洞也需要两地的空间首先折迭连通在一起。”
“而瞬移却是电子凭空消失,凭空出现。”
“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物理变化,我们不得而知。”
“而我所说的量子隐形传态,则是用了一个取巧的办法。”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将电子本身瞬间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但是却可以把它的【量子态】进行瞬间移动。”
“然后,再用一个新的电子继承这些量子态。”
“由于电子之间是没有区别的,量子态相同的电子可以看做是同一个电子。”
“如此一来,也算变相达到了瞬间移动的目的。”
哗!
众人皆是满脸震撼!
他们立刻就理解了量子隐形传态的设想和原理。
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把物体的样子扫描下来,然后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后再以新的物质为基础,还原出原来的样子。
“这听起来怎么感觉比瞬间移动还要离谱?”
“真的能实现吗?”
众人纷纷来了兴趣。
相比刚刚的量子加密通讯,量子隐形传态显然更具科幻色彩!
李奇维接着说道: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在a处和b处之间搭建一条量子通道,这个量子通道就是一对相互纠缠的电子对。”
“用电子和电子表示,其中电子在a处,电子在b处。”
“接着,将待传送电子与电子进行某种关联,使得两者的量子态完全相同。”
“这时,在b处的电子因为量子纠缠,它的量子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但在b处的人,并不知道待传送电子和电子到底进行了什么样的关联。”
“因此,a处的人就需要通过经典通道告知b处的人,自己做了什么样的关联。”
“经典通道可以是打电话,也可以是发电报。”
“b处的人得到关联消息后,立即再对电子进行同样的变换,使得其量子态和待传送电子相同。”
“最后,在b处的电子就变成了和待传送电子是完全一样的电子。”
“由于电子的不可分辨性,就好像电子从a处被传送到了b处。”
“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技术。”
“它传送的是物质的量子态,而不是物质本身!”
“其传递速度取决于经典通道的速度。”
“但是和仅能传递信息不同,它可以被当成传递物质。”
哗!
众人听完,皆是满脸不可思议!
量子纠缠竟然还能这样应用?
“如果哪一天人类能发明超光速通信,那量子隐形传态也就能实现超光速的传送。”
“虽然只能传送量子态,但反而更加安全了。”
“从量子层面而言,传送后的物质和待传送物质并无本质区别。”
很明显,量子隐形传态绝对是高级文明才能具有的科技!
吴有训神色震撼。
和李教授的想象力相比,阿尔法实验室的那些研究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技术!
量子加密通讯和量子隐形传态,两大基于量子纠缠理论的技术,颠覆了他的想象。
他喃喃自语道: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这两项技术?”
在后世,量子加密通讯早已实现。
虽然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但是从原理到技术操作层面,都已经实现研究闭环。
其中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发射专用卫星。